現實中,很多變量是服從正態分布的。比如人的身高,人們的財富,以及人的優秀程度。社會的精英往往是極少數,極其貧困者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處于中間的情況。
每個人都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意愿,甚至很多人會有有逆襲的愿望。但也許我們所處的位置有些靠后,放眼望去,比我們強大的人有很多,我們有機會逆襲嗎?
1
強弱并不是絕對的。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逆轉》中講了《圣經》里的一個故事,有一次費利士進攻以色列,費利士派出力大無比的并且全副武裝的超級勇士歌利亞,前去單挑以色列軍營,以色列無人敢應戰。結果以色列派出了一個看起來及其弱小的人——大衛。這從一開始就被看作一場完全不公平的競爭,歌利亞根本看不起大衛,但結果卻是大衛用投石彈弓一舉擊倒歌利亞。而歌利亞失敗的原因就是他太強大了,他有巨大的個頭,無與倫比的力氣。但正是因為這樣,他在移動時的反應速度和靈活度就極差,而大衛就是利用他反應速度差擊敗了他。
另一個例子是有一年的美國青少年籃球賽的冠軍居然屬于一支完全業余的球隊,秘密就在于這支球隊不管遇到任何隊伍,都采用高強度的全場緊逼戰術,這使得那些球隊都極其不適應,結果技術完全沒法發揮,輸掉比賽。
所以有時候表面的強大只是某些方面的,或者只是在某一種規則下看起來是強大的。弱小如果想要戰勝強大,那就必須打破隱性的規則。
別以為這樣就夠了,戰勝強者還需要弱者巨大的付出,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大衛就必須練就極強的準心和速度,而籃球隊的隊員則必須比別人更加辛苦地強化自己的體能。除此之外,弱者還經常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嘗試那些別人從來沒想到的事情。因為在一般的情況的規則下,弱者常常是會輸的。
2
強者往往擁有更多,但更多并不意味著更好。比如在教育孩子時,富人教育孩子一定比窮人教育孩子好嗎,事實上,并不一定,在財富相對匱乏時,更多的財富可以讓教育變得容易,但是當它到達某個點的時候,財富的增加幾乎不起作用:這個點大約是年收入7.5萬美元。而一旦超過這個點時,更多的錢反而會使教育變得更難。
這是因為,在財富匱乏時,父母只能給孩子提供相對單一的環境,這樣是不利于孩子全方面發展的,但是一旦財富過多,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幾乎所有他想要的東西,這時候孩子就缺乏做選擇的能力,而決策能力在生活中是極其重要的。
3
弱者往往會經歷各種困難,但有些困難會起到積極作用。尼采曾說:“凡是不能殺死我的都能讓我更強大。”事實上,現實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很多天生閱讀障礙者卻能取得極大的成就,歷史上,達·芬奇、愛因斯坦、愛迪生和丘吉爾等人就受到閱讀障礙的困擾。但是因為閱讀障礙他們更容易轉而向別的方面上下苦功夫,比如傾聽的能力以及細節的捕捉,結果他們反而可以憑借這些能力做出正常人都難以達到的成就。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學會面對缺陷,其次要克服自己害怕丟臉的心理,然后學會專注并為自己的完美表現而驕傲。
4
自證預言的存在。自證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K. Merton)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它是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比如你認為自己記憶力很差,那么下次一旦遇到自己記憶力出錯或不夠用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確實記憶力很差,下次你就不太敢依靠自己的記憶,從而自己的記憶力得到的鍛煉越少,也越來越差。事情就在這樣一次一次的自我證實中變為現實。
事實上,當我們相信一件好事時,好事并不一定總能發生。但是,如果我們相信一件壞事,那壞事往往如約而至。我一直認為,其實有很多觀點之間只是矛盾的,但并無對錯。問題在于我們選擇相信哪個。我們是相信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不斷進步進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還是相信出身決定命運,我們能做的并不多?其實這樣類似的選擇還有很多。
未來根本無法預料,誰又能完全保證自己以后是怎樣的呢?我愿意去相信一件好事然后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