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女那伽
猶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就是類似于那種“什么樣的男人最值得嫁”的那種標(biāo)題黨。但當(dāng)時,我還是個中學(xué)生,只要是文字,幾乎不分良莠,讀個藥品說明書都能興奮。那篇文章中提到其中一條,就是這個男人對父母孝順。理由是,孝順的男人,品質(zhì)不會太壞。
到現(xiàn)在,再上網(wǎng)一看,凡是特別孝順父母的男人,幾乎大多呈了“媽寶男”、“鳳凰男”的代名詞。孝順,也成了一個扭曲的詞匯。
孝順,有兩個字,一為“孝”,一為“順”。通常指子女對父母尊敬而且順從。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父母,或者當(dāng)了父母的我們,都太多地注重了“順”,將“孝順”等同于“順從”。
父母的話,你不聽,就是不孝順。在我們國家,一個不孝的人,多少處于道德的劣勢,會被大多數(shù)人唾罵。再加上,持有這種觀念的家長,其子女雖然隱約覺得有哪里不對,卻也一樣被這種觀念束縛著,當(dāng)對父母有所反抗時,自己就會變得非常糾結(jié)。
一個完全孝順的人,會是什么樣的呢?
小時候,TA肯定會是個特別聽話的孩子。會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寶寶,該做什么的時候,父母吩咐一聲,馬上就去做。父母禁止做的事,絕對不去做。
長大后,TA也會是個比較省心的孩子。父母安排的路線,TA會一絲不茍地走過去,即使有點自己的意見,父母一旦稍強勢地反對,也就不再堅持了。何況,孝順的孩子心中,會持有跟父母一樣堅定的信念:父母是不會害我的,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一個完全孝順的孩子,成年后,也還是會一個孩子。父母的話,已經(jīng)成了不能不聽的話,甚至刻入骨髓。當(dāng)TA成年,或許會成為自己父母的翻版,無論從模樣還是行為模式,都十分相似。
可是,當(dāng)父母不在人世之后呢?孝順的孩子該怎么辦?失去了人生指導(dǎo)的父母,孝順孩子會不知所措。不過,這個時候,可能TA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再次開始下一輪循環(huán)。
細思極恐!
事實上,從古代流傳到現(xiàn)在的孝道,已經(jīng)變了模樣。最開始的孝道,并沒有說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
孔子的弟子曾參問孔子:“冒昧的問您下,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說是孝嗎?”
孔子立刻回答道:“這是什么話!這是什么話!當(dāng)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shè)法婉轉(zhuǎn)的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的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么能夠稱為孝呢?”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然而孟子并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么。后來漢代人趙岐指出:“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于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jīng)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宣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觀念,借由孝道,扭曲而來。將原本的“父慈子孝”,扭曲為“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讓無數(shù)青年兒女,成為這種變態(tài)孝道下的犧牲品。
事實上,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兒女確實應(yīng)該感謝父母的撫養(yǎng),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父母撫養(yǎng)兒女是職責(zé),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yǎng),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xùn),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zé)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zhì),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jīng)不具備被孝順的權(quán)力了。(以上部分引自好搜百科:http://baike.haosou.com/doc/5422185-5660379.html)比如,現(xiàn)在被逼婚的年輕男女。實質(zhì)上,就是被這種扭曲的孝道綁架之下的產(chǎn)物。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扭曲,正在逐漸被糾正過來。有的老人嫌子女不聽話,在學(xué)習(xí)、工作和婚姻上,對孩子強加干涉,甚至以死相逼,他們總是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一點都不懂孝道。我想,其實,不過是因為人們被這種扭曲的孝道壓抑得太久,如今正在回歸正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