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今天不想理李先生。當我很困時,我想他一起早點休息,而他常在忙加班;當飯后休息時間我想他陪我,卻看他總在看手機。我覺得每當這些時候心沒靠近,反而在遠離。我曾想著要尊重他的習慣,支持他的努力,但當我昨天生氣的時候,我明白理性上懂,感性上是不開心的,我需要感受到足夠的被在乎,這點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 ? ? ? 我生氣自己獨自待一會兒后,又開始想他了,于是回到他身邊。這背后有我的恐懼和不安全感,即使我心里確實不高興,我也總想著自己盡快解決自己的情緒,我怕時間太久冷了感情(內在小孩以家庭和諧為首要目標,自己的感受被弱化忽視了,所以我決定多看一會兒自己的感受,多獨自待會兒)。
2? ? ? ? 我察覺到全身緊張的神經已經開始慢慢放松,當全部放松的時候會迎來原本自然的自己,我覺察到偶爾還是緊張焦慮,輕輕的放下它,耐心的看著自己。
3? ? ? ? 感覺自己最近有點消極,雖然寫出了很多消極,但是內心因為抒發而平靜。這讓我想起平日里我很抗拒消急的人,仿佛那是一種瘟疫,聽到了就會傳染,所以自己也幾乎不表露消極。這幾天寫真實內心時發現,自己抗拒的是自己身上也有,抗拒別人的同時隱藏同樣的自己,放松下來,都是真實的存在。
助教老師:連接到父母,感受自己被全然接納和愛,也會感受李先生的愛其實就在那里,不管他是不是陪伴在身邊。同時,平靜的表達需求,告訴他此時的需要,這也是一種敞開,當你真的敞開,收獲也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