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想寫一些讓人開心的事,不開心的事情總愿逃避和忘卻,然而這件事情卻梗在我的心頭。
01
前年的元旦有著陰沉的鉛一樣色彩的天空,強行闖進的新年帶來一絲躁動的情緒被平淡而沉悶的假日摁在了內心很深很深的所在。
年年如是,這一屆學生的論文選題該發給我了。打開郵箱在滿是諸如“學術會議青島一游”“利息可觀的xxx平臺”的垃圾中翻找自己負責的幾個學生的郵件,一封,兩封,。。五封,還差一封,沒有發郵件的是一個叫意琦的學生。
個子瘦高,嘴角總是微微上翹,仿佛是一個自信的模樣。對的,就是那個學生,在我課堂上,編程訓練中他總是第一個舉手,用細細的有些靦腆的又有些猶豫的聲音告訴我,“我做好了,老師”。我會過去,讓他簡述作業思路,然后贊賞他。
我喜歡贊賞學生,哪怕是那些明顯缺陷的孩子,比如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不太禮貌等等,總也能找到喜歡他們的理由,我以為這個習慣與其說是對學生好,更加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理防護機制,讓自己心情愉悅,減輕壓力。對這樣一個學生,這樣一個思路清晰,反應敏捷,理解力超強的孩子,自然更加喜愛,倍加鼓勵。
受到我的贊賞后,他那甜甜的酒窩就現了出來,不大的眼睛也瞇縫起來,那張臉仿佛灑滿陽光。這樣的孩子。不會有問題,等等看吧,我思忖。
02
然而轉眼一周過去了,沒有收到他的郵件,又是一周過去了,仍舊沒有他的郵件。
電話沒人接,微信卻加了。
意琦,你的選題發給我啊。
沒有回復;
沒有回復;
微信朋友圈,他說:“前面好黑好黑”。
然后一月過去了。
期間我發微信給他說:希望你能越來越好,人不能太相信自己的感覺,世界是公平的,哪管他是信心滿滿的總統還是絕望的失敗者,信心和喜悅都需要自己去挖掘。靜下心來做事養活自己孝敬父母,應是做人的本份。
我這樣說是基于我的推斷,他大概是遇到什么挫折了,他們這個年齡無非就是什么感情問題,或者沉迷于游戲之類的吧,至于后者,雖然盡享游戲的快感,但這種快感必然仍舊導致更大的空虛與無聊,這種空虛與無聊在學業的壓力下真可以像一個承受重物的空殼,隨時有崩碎的可能,恐懼像鋸子一般咔咔地鋸裂著心臟。
他回復:可能這樣吧;
然后,
沒有回復;
沒有回復;
微信朋友圈,他說:“好疲倦,好想睡去。。。”
終究是牽掛他,然而給他的信息仍舊沒有回音,直到某天,他的輔導員告訴我,孩子有心理問題,需要去治療。并沒有告訴我更多的信息。
03
一個月一個月匆匆過去了,他們這一屆學生做論文,抄襲地抄襲,敷衍的敷衍,一遍遍地被打回去修改,修改,磕磕絆絆,個個總算寫出個像論文的東西,算是能交差畢業了。成長就是這樣,從最初蠕動著努力翻過身來,然后顫巍巍地爬行,然后東倒西歪地立起來走,漸漸長成了一個成熟矯健而又睿智的能負起責任的社會人。
然而,意琪卻幾乎沒有消息,微信朋友圈也幾乎沉寂著,除了一次估計買到了一款游戲裝備,有些小興奮,還有一次是關于英超輸球讓他郁悶了。
一年過去了,給他發的微信如石沉大海,仍舊沒有他的消息。
04
直到最近的暑假,忽然收到他媽媽的電話,要我繼續指導他的論文,并發過來一篇空洞無物的論文,類似網絡公司實習生寫的一些開發文檔。
經過了解,才知道他在高中時就已經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假期作業沒完成,在開學前先是精神然后是身體就崩潰了,胡言亂語,行為古怪,接著不斷發燒,如此循環,只好休學一年。之后在家里的督促下勉強考上了大學。
據他媽媽說,在開始論文期間,一切正常,但只要一提論文,整個人就不對了,摔門,砸水杯,砸凳子椅子,然后就一直悶在家里,也不知道在做些什么,總是很煩很煩,家里人也不敢多加干涉。
05
如今,孩子仍然沒好。
孩子怎么了?我試圖去解釋原因,我甚至放大自己成長過程中不正常的情緒來試圖感受他們的問題。
是不是完美主義做怪呢?總想事情應該本就是完美的,就如那些從小到大的教科書。
教科書里的人物都是完美的善良、完美的睿智、完美的外貌,教科書里的理論永遠是完美的完善、完美的正確、完美的邏輯完備,教科書里的語言永遠是完美的通順、完美的語法精確,仿佛宇宙開端即完美,讓人只有去跟從、去模仿、去背誦的份。似乎沒有印象有人提起那完美起源之處的荒誕粗糙與混亂,以及臻于完美過程的痛苦與掙扎。
因此,學生到了自己開始創造性地進行論文寫作的時候,專業的不自信,自己幼稚的文字,成不了邏輯鏈條的碎碎念,讓自己心中的那篇完美論文離自己愈來愈遙遠,遙遠得自己的心都要被抽空了。
又亦或是沉迷于各種誘惑,心里千萬個明白沉迷游戲的壞處,耳邊聽著無數遍老師家長念叨的早已知道的做人道理,然而無奈的是,這些東西加上自己的意志,似乎永遠不是那誘惑的對手,一次次地愉悅自己意味著一次次地背叛自己,自己把自己折磨得奄奄一息。該寫論文了,等等吧,玩了這一局,該寫了吧,等等,再最后一局,這樣的漩渦把自己一直往游戲格調的黑暗里旋下去旋下去。
06
孩子啊,堅強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