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魏智淵老師的《教師閱讀地圖》,不斷思考和回憶自己專業成長道路上所走過的路。
書中提到教師五種假設:
1、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而言,存在著一個最合理的知識結構;
2、專業發展,必然會經歷一種“浪漫→精確→綜合”的有機過程;
3、每一門類知識的掌握,都存在著一條由淺入深的路徑;
4、對每一個教師而言,都存在著一條獨一無二的閱讀路徑;
5、在特定的發展階段中的具體老師,面對特殊的場景,一定有一本最適合他閱讀的書。
這五條假設意味著,新教育教師專業閱讀,是建立在對教師知識結構、專業發展基本規律、學科知識難易序列、個體認知理論以及閱讀與實踐關系的研究之上。
回想起自己自走上教師工作崗位的一路的閱讀史,就是經歷了這樣的一種從“浪漫——精確”的過程,現在還沒有達到“綜合”,但我相信浸泡在新網師這片沃土,跟隨著專業的團隊,有著優秀的榜樣教師在前面引領著,五年之內我也會完成我的專業閱讀之旅,完美綻放的路上我一直在前行。
所有的遇見和發生都是那樣剛剛好,雖然,和許多優秀的教師相比自己好像慢了許多,滯后了許多,但因為一路不斷的前行,就像陶陶那樣從不放棄,最終也遇到了屬于我的盛典。
隨性的閱讀,讓我遇見大咖
最初走上工作崗位,憑借著年輕人的激情澎湃、因著對教育的熱愛,借著自己在師范學校和前期成長積累的閱讀,帶著孩子們在自己認為的教育沃土上耕耘、播種。為了很好的快速的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最初的幾年閱讀的都是實操性很強的教育雜志、報刊:《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研究》《吉林教育》《上海教育》《小學教學設計》《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國教育報》,,那時的閱讀重點關注教學設計,能拿來直接用的教案。真要感謝那時的領導每一年都舍得花那么多錢,訂閱那么多的優秀的教育雜志,讓老師們進行借閱。我在寒暑假時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雜志借回家去看,當因為沒有前人指點,我更多的是照葫蘆畫瓢學習優秀教育前輩和老師的教學設計,也只是浮于表面的模仿,沒有考慮這些設計背后的教學理論(兒童身心發展方面、課程設計層面、學生原有知識架構)方面的內容。但正因為前期的這樣隨性的浪漫的無人約束和引領的閱讀,讓我與賈志敏、于永正、靳家彥等優秀專家。喜歡賈校長每周的國旗下講話,喜歡于老師對孩子們循循善誘,喜歡靳老師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友誼的詮釋。借助這些雜志和報刊,我也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相關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育人三部曲》,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雖然經典語句記不住多少,但蘇霍姆林斯基的關于閱讀的重要性關注自然的教育理念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魏書生老師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教育理念也深刻的影響著我。多年前我就在自己的班級里,不斷摸索、不斷實踐、不斷改進走出了一條適合我的班主任管理之路。在最近幾年的網絡課程實踐中,我結合雙師課堂的特點,培養孩子們成為線下優秀小助教,逐步成長為優秀的信息技術小達人,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孩子們未來社會需要的信息化人才,讓孩子從小就能清楚地認識到網絡給人們學習、生活、工作帶來的便利,認識到借助手機及電腦等工具優化自己的人生。
中間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閑散的閱讀,陪孩子成長過程中,讀了很多繪本故事,但也只是停留在講故事看圖畫的階段。2008年我在網上遇見了“教育在線”,跟隨著馬玲老師做了一年的毛蟲實驗課程,因為恐懼專業閱讀,尤其是關于語文老師的專業閱讀《人間詞話》還有什么古詩詞等,我做了“逃兵”,這樣一次放棄就是十二年的錯過。
網絡的相遇,自我成長使我更新觀念
2018年遇見互聯網后,我的學習之旅才真正開始。先是借助云端的培訓,參加了青椒計劃的學習,鏈接到許多優秀的國家級的教育專家、教授、博士,了解了國內外教育的發展史,我國當下的教育現狀,知道了許多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及他們的教育理念和理論。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意識到了危機,學習讓我走出原有的舒適圈,不斷利用八小時之外的時間學習充電,也讓我更加的充實,學會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成為了時間的主人,人也變得更加的陽光自信。在此期間,我也和孩子們一起參加線上網絡課程的學習,讓晨讀課程更加的系統、規范;和優秀作家一起學習寫童詩,讓孩子愛上了創作;快樂手工更是孩子們的最愛。在此期間,我養成了用美篇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習慣;同時,在簡書上書寫自己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收獲和體會。但一年成長后,總覺得缺點什么,雖然借助網絡課程的學習孩子們鏈接了優質課程,教師減輕了備課負擔,但作為教師的我在提升了網絡直播技能的同時,關于新統編教材新課程的文本解讀能力,沒有絲毫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還是原地踏步,如果不曾看見外面的風景,我也許還會沉迷于原有的舒適區,但那時的我,已經很難回到原點,唯有一路向前。
循著內心的聲音,我遇見親近母語
我是那樣渴望遇見一個能協助我完成作為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組織。一路找尋,我遇見了致力于兒童閱讀的“親近母語”。加入這個大家庭,我跟著一線老師一起做《日有所誦》課程,在每天的微信群里,聽來著全國各地的老師就一個年級的一個文本的集體備課,大家互相補充,不斷碰撞,最后找到適合這個文本的教學范式,個人也可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增減。慢慢地泰戈爾、紀伯倫的詩歌我也能讀出點味道了,喜歡上了海子的詩歌,知道了一個單元的兩首古詩之間的微妙聯系。
跟隨著親近母語的步伐我也開始了我的專業閱讀之旅朱自強老師的《兒童文學概論》、劉緒源老師《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王榮生教授的《閱讀教學如何教》、《朗讀手冊》薛瑞萍《誦讀課》、吉忠蘭的《從整本書精讀到群書閱讀》、錢伯斯的《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在不斷地閱讀、交流中我對班級閱讀有了清楚的認識,知道了班級圖書角設置的重要作用,家庭閱讀的力量,知道了作為教師在教室里如何從大聲朗讀開始和孩子們開始共同,激發孩子興趣,從設置懸念,巧設問題開始,知道了養成固定的節奏,讓孩子們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進行每日閱讀的重要性。
我與新網師的十二年后的再相遇
2019年12月,我加入了錯過了十二年的新網師,選擇的第一門課程就是我所鐘愛的《聽讀繪說》,因為我特別喜歡繪本,也想努力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閱讀推廣人。跟隨著課程我閱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閱讀觀》,彭懿老師的《圖畫書閱讀與經典》,王林老師和余治瑩老師合著的《》等相關書籍,讓我對圖畫書這一文本體裁有了深刻的認識,學會解讀繪本故事了,能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進行課程設計,知道如何就主題閱讀進行選擇繪本和開展課程,嘗試著設計繪本劇。為了提升自己講故事的能力我還參加了當擔者組織的“犟龜杯”圖畫書講述大賽,雖然離優秀還有好大的一段距離,當在參與過程中也歷練了自己,對照老師們的點評也明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2020年這個特殊的超長的假期因為有新網師的陪伴,我還閱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可以說這是我來到新網師第一本啃讀書籍。開始完成了大致的略讀,接著就以每天幾頁或十幾頁的速度啃讀,閱讀的過程也是對自己教育生涯的一次回看。我是那樣喜歡雷夫老師,鐘愛于他的閱讀課程、戲劇課程、旅游課程、數學游戲課程、電影課程,也發現我們新教育的課程體系很多都是受他的影響。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鏈接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寫反思。尤其,在閱讀第二部書時,我很是不情愿,我一不愛好體育,二不喜歡棒球,再一個中國在小學也沒有這個運動,我看它干什么?后來,慢慢讀進去之后,才發現雷夫老師借助帶領孩子們參加觀看棒球賽的機會在生活中,在實際是外出活動中,借助他們遇到的各種事情,形形色色的人,來教育和影響他們。
假期里我還參加了《教學勇氣》領讀活動,細致閱讀的佐藤學教授的《靜悄悄的革命》,聽了關于陳靜靜博士分享的《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對共同體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在我的教室里努力打造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共同體,同時帶領著家長一起打造家校聯合共育的共同體。
我的專業閱讀也從最開始的讀不進去、讀不懂、讀一會就困的狀態中走出來了,能在幾本書中找到一些聯系,好像也打通了閱讀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