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看張愛玲的小說,已時隔半年,翻開《半生緣》這本帶有陳舊的民國時期作品,老上海的風情萬種和封建迷信一點點揭露在眼前,那時愛情婚姻受著外界的捆綁顯的有一種有氣無力之感。
張愛玲的文字一直給我一種宛如深秋里的寒風、涼雨的凄美感,沁透在身體里,有時候難免出現一種背脊發涼的錯覺,她寫的每個愛情故事都是那么的讓人無法忘懷,和她的性子經歷也有大有關系,練就了一手精致的文字,美到骨子里的奇女子。
看完《半生緣》,曼楨和世鈞的結局在書的后半部分可以猜到了,其實作品名字就透露了。一生的悲哀,被姐姐的暗算,母親的沒主見怯懦,世鈞的不信任軟弱等每個身邊人物的設立,早就讓曼楨這位獨立堅強的女孩除了在金錢上靠自己的雙手外,同時感情上也不會再對誰有所依賴。
她的遭遇,為了逃出祝家的手掌不得不和在醫院里的一位產婦金芳說起,如果不是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是不會和外人提起。曼楨和豫瑾說起,用坦然的心態,固然雜有遭遇時的辛酸和痛苦,把事情的原委告訴豫瑾這位老朋友,可以毫無顧忌的說出,不會有其他的顧忌或者其他的因素在里面,一吐為快,也不枉他們相識友好一場。
曼楨說完之后,書中寫著:“當初她相信世鈞是確實愛她的,他那種愛也應當是能夠持久的,然而結果并不是。所以她現在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沒有確切的信念。覺得無一不是渺茫的。倒是她的孩子是唯一的真實的東西。” 她開始對世鈞失望了。
一心想把這幾年發生的事對世鈞說一一說出,恐怕說時也難以啟齒。她一直等著有那么一天世鈞會來救他,一等就是三年、六年、十年過去了,世鈞結婚了,兩人都有了的各自的小孩。后來見面之后說起也是輕描淡寫,兩人都知道回不去了。
當曼楨問世鈞:“你幸福嗎?”世鈞最后回答:“我只要你幸福。”世鈞的回答看似無能為力了點,但大家都是成年人的緣故,因為責任,承擔的東西不是輕易說不要了就可以真丟棄,成年人的世界都開始保有理性的特質,愛與不愛之間,錯過了就真回不去了,即使一直有個人在等你,時過境遷,有多少東西仍然保持一顆熾熱真誠的心呢。“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喜歡書里的這句話,我猜想這大概就是描述他倆最好的句子。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處,曼楨去她弟杰民那銀行寄些錢給母親,時隔十年偶然看見了世鈞,這條街有他們的美好回憶,可曼楨看見他時急忙閃躲慌慌張張,如果打聲招呼會怎樣呢,在看這段的時候,自己也有點忐忑。
曼楨不想被世鈞看見的心思大概很多人都有體會過。這種感覺讓我想起暗戀,看見喜歡的男生遠遠的看眼就很滿足,卻又想他看見自己又不想的矛盾,但不得不說這種感覺會讓人興奮高興同時也會有點沮喪,曼楨看見世鈞大部分原因可能是無法面對,畢竟已經多年,心里的熱情早隨無數的白天夜晚消失殆盡。
“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一個人。”“我們回不去了。”看完這兩句話,錯過了一個人或是錯過了一個一生深愛的人,然后把這份愛掩埋于歲月中,留在心里,是一種無能為力所造就的遺憾,如果對自己愛的人只夠愛,再勇敢信任點,也許遺憾會少些,而不是還愛,卻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