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想引用之前看過書中的句子寫文章,但只依稀記得他說了這么個道理,就是想不起來原話是什么,只好翻箱倒柜地去找那本書,一遍找不到還要再翻一遍,浪費了很多時間。
我平時喜歡讀書,有時候看了道理深刻的書就喜歡分享給別人,想讓別人也看這本書首先我得告訴別人這本書怎么個好吧,但是說來說去也沒說明白好在哪兒,最后只好總結一句“推薦你看這本書,這本書真的挺好的。”
有次看到知乎上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書,依然過不好一生”,很想知道答案,我就點了進去,翻了很多條評論也沒找到滿意的答案,后來我在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找到了答案:筆記沒有做到位。我雖然看書時也會做點筆記,但基本上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候一周讀了好幾本書,卻沒有留下一丁點筆跡,讀書沒有任何體系。
我讀的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2008年版的修訂版,相較于舊版添加了新的讀書技巧和活用讀書筆記的案例,比起舊版更具有實操性,也更淺顯易懂。
有著日本“筆記本作家”之稱的作者奧野宣之不但在書中分享了做筆記的方法,而且還把整個讀書的流程,包括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還有一些充實閱讀體驗的技巧和一些實用的文具也都分享了出來,非常適合打算開啟讀書生活的書友們作為入門書籍。
在此之前我讀過一些書,有自己的讀書流程,所以看這本書第一遍的時候沒什么感觸,我又抱著空杯的心態讀了第二遍,這一次發現里面有好多值得我去借鑒的方法。其中,最有用的莫屬做筆記這一塊兒,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做筆記的第一原則是要能堅持下去。在這里,作者推薦“一元化筆記”,就是把與讀書有關的信息都記錄在一個筆記本里,比如看過的書評、一閃而過的想法、感興趣作家的名字等等。作者的理由是易上手、信息存在于同一個地方、更容易堅持,這樣你在找資料時只要在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這里找不到的話,那就是沒有。
對此我有個不同的意見,我覺得讀書有關的記錄還是分類的好。從效率上來說,把所有資料都放在一塊兒前期操作時比較容易,不用費神去想這個資料應該歸到哪個筆記里,但是后期用到時找起來就麻煩了,尤其是在你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筆記之后,哪天忽然想找之前隨筆記下的一個小靈感,可能要翻上很多本筆記才找得到。
不過我覺得對于初期讀書的書友們可以先用作者的方法堅持寫筆記,等養成了習慣再來分類整理。
如果你覺得一本書要做的筆記好多啊,一多就懶得寫了。沒關系,不要讓這個成為你做筆記的絆腳石。那么,該如何選擇做筆記的內容呢?作者分享了一個方法叫“三遍讀書法”,它或許能幫你過濾掉一些要做的筆記。
第一遍讀的時候把讀起來覺得不錯的那一頁折一個角;第二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后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接下來再讀一遍標記了的內容,把最后還是無法舍棄的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就可以了。
作者在這里也分享了做筆記的方法:“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開頭要有三個最基本的信息: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接下來寫書中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可以簡記為摘抄+評論式筆記法,通過摘抄促進對書的消化,通過評論激發原創思想的火花。剛開始寫感想可以從一句話開始,慢慢寫的多了、積累的多了,也就有內容可寫了。
書的最后作者還分享了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小技巧,我挑兩個來說一說。
常帶三本書同時閱讀。《實用性閱讀指南》里也介紹了這種方法,一方面在一本書看膩了的時候可以換種口味,另一方面如果是主題閱讀,幾本書還可以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后對于書中的內容你就會理解的更透徹。
雜志要邊撕邊讀。帶本書出門會很麻煩,但是在通勤路上、排隊或者等朋友的時候又很無聊,要怎么辦?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在出門前撕上幾篇想看的雜志,塞口袋里,無聊的時候拿出來看,看完了把重要的部分帶回來做筆記,不重要的直接扔掉就可以了。或者也可以把一本雜志看完的部分直接撕了,帶著沒看的出門,把書本最大程度的輕量化。別心疼這樣做把書給毀了,要知道我們想要的是書中的知識,而不是一本完整的書。
最后分享一下我現在讀書、做筆記的步驟,我是把這本書與之前分享的《實用性閱讀指南》里的方法結合起來,先看書的前言、作者介紹、后記、目錄了解大概,然后帶著問題去閱讀,讀的時候第一遍把覺得好的一頁下頁角折起來,同時結合目錄畫思維導圖,把每一章的要點梳理出來;第二遍把折起來的內容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好,就把那一頁的上頁角也折起來,然后拍照把它們整理成素材圖集,以后寫文章要引用時直接把圖集翻過來找就好了;最后一遍讀折了兩個頁角的那幾頁,在有感觸的地方貼上便利貼,用蔥鮪火鍋筆記法把它們記錄下來。這就是我的方法。
不過我們要知道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也許會給你帶來靈感,幫助你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