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
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說:一個原因是我們對教育的認識,過于局限在“知識”上,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內容。我曾把中國式“因材施教”的特點概括為“多學一點、早學一點、學深一點?!?/p>
所謂“早學一點”就是說中國教育比較超前,恨不得讓兩歲孩子背古詩、學算術,將知識提前學習,很多中國孩子小學學習的知識是歐美國家中學的知識。
所謂“多學一點.學深一點”就是中國孩子的作業、學習內容的范圍和程度遠遠超出國外學校。但是不管怎樣,所有這些都是局限在知識上。
在錢穎一看來,教育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和知識獲取,他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大學教育的價值不是為了記住很多事實,而是為了訓練大腦會思考。
錢穎一認為創造力等于知識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大;知識通常是隨著受教育時間的增多而增多,但是創造力并非隨著受教育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因為好奇心和想象力并不是隨著受教育年限而增長,而是非常取決于教育環境和方法?!?/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奇談:知識是具體而有用的,而追求有用本身就會形成一種狹隘和局限——因為有用的都在當下,具體而可見,是對過去已有的總結和提煉。而愿望、創造力以及探索精神是面相未來,擁有不確定性的。
一方面,當然需要科學的理性進行推導,其中有很多方法論和技術,需要知識的支持。
一方面,則是要避開“知識”實用性的誘惑,困在當下。
問題比答案重要,過程比結果重要,學習比知識重要……
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