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跟朋友一起逛華潤貯備生存食糧,走著走著就到了薯片區。我看了一眼,感嘆:哇!可比克啊,我都好久沒看到這個牌子了,之前我只吃這個牌子的呢。
然后我們推著車走了,一點想買的欲望都沒有。可能只是口頭上的懷念一下。買完東西回去后,我坐在床上仔細的想了一想,什么時候非薯片不可的我變成了現在這樣?
但是怎么也想不出一個大概的時間范圍,就感覺好想突然一下就對這些零食不感興趣了。頓時有點唏噓,感覺自己好像背叛了之前的信仰,我怎么變成這樣了?
于是我便想起我高三發生的一件事情:
高中的時候我是住宿生,就每周末才能回家休息一下。每周末我是怎么休息的呢?抱著電腦看動漫。
《東京喰種》,當時這還是新番來的,在班上可火了,每次下課的重頭戲就是聊劇情。所以每次回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開電腦看新的一集。
入迷時我媽在旁邊叫我我也聽不著。終于有一次她朝我吼了一句:“你能看動漫看一輩子嗎!”。我當時立刻反駁:“當然能啊!”
當然結果就是不歡而散。
當天晚上睡覺時想到這件事就覺得特別委屈:他們怎么會懂動漫對我的意義,我才不要跟他們爭辯,反正就算我工作了,我也會一直看動漫的。
大學第一年,我偶爾還會追一追。
大學第二年,我幾乎沒有看過了,也不是沒有時間。有時候無聊的發慌的時候,打開播放器,看著動漫那格都不想點進去。
突然覺得自己怎么那么諷刺。是因為長大了么?我也不知道。
于是矯情的我把這番感悟講給我朋友聽了。
我朋友給我一個結果:這可能是成長的代價。
你們可真別笑這句話。
這可能真是人在到達一定的閱歷后,價值觀的選擇不一樣了。因為我知道薯片常吃后對自己身體健康不好,所以我漸漸的不吃了。
因為我知道動漫已經不是我現在的價值觀中最重要的東西,所以我漸漸的不看了。
之前我們總會聽到當老一輩人無法向年輕人合理解釋這件事的時候,他們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等你到了我們這個歲數的時候就知道了】
其實之前挺討厭這句話的,好像他們很牛__一樣。
但是現在看回以前,還真覺得之前挺幼稚的。
我舉個例子:門當戶對。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之前我覺得說的好聽叫“門當戶對”,說的難聽一點就是“包辦婚姻”,現在是新時代了還是脫不了舊時代的殼,真是可悲!
難道我們就不能因為愛情在一起么?只要有愛情,年齡、家庭、就算是身高,什么不可以克服?
年輕就是要有年輕的想法,敢愛敢恨,這才是年輕的態度。
后來我問了很多人,他們都跟我說了一句類似的話:嫁給愛情才是最慘的婚姻。合適的人才是我們的選擇。愛情是會消磨光的,不然怎么會有“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
什么時候我們有最美好的愛情?
大家都會說,學生時代啊。那肯定,沒有利益存在的愛情多純情。
但是到大了以后,誰敢說:自己找對象時只是靠心動。我們都會考察他的經濟能力和未來的潛能。
這就是成長后價值觀不一樣了,選擇也不一樣了。有誰對誰錯么?
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復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