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本人微信公眾號,略有刪改)
在剛才點擊“發送”向學校提交查重稿的一瞬間,我的論文進度條終于緩慢地觸碰到了95%的關鍵點——雖然不是真正的終點,但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回頭看看自己這一路上掉過的坑,覺得還是應該來紀念一下,即使世界上絕對沒有第二個人會踩進我這些大大小小的坑里,自己的腳印也還是值得回頭看一眼的。
2015年底,對我來說是個十分煎熬的時段,但那時的我還是圖樣圖森破,絲毫沒有意識到那時的緊張焦慮相較于后面漫長的論文之路而言只是小小的開胃菜。那個學期的課有:兩門公共必修課、兩門專業公共課、兩門專業必修課、兩門專業選修課——我承認,寫到這里,我被自己當時的學習壓力嚇到了,但是還沒完——由于自己本科不是師范出身,還要再加三門專為我這樣本科非師范的研究生開的師范類課程,也就是說,我研一上一共有11門課。
幸虧自己對數字不敏感,稀里糊涂就過來了。要是當時就發現自己有這么多門課,估計直接就休學了……畢竟生娃才兩個多月。
在這樣的壓力下,我首先犯了一個大錯,就是沒有及時與導師溝通,沒有對自己兩年的學習和論文安排進行規劃。
研一上剛開學的時候,導師請師門吃了頓飯,席間問我以后想找什么樣的工作,我沒說出個所以然,當時還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個相當糟糕的事情,說明自己沒有清晰的目標,也就很難決定讀研期間究竟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按照我導師的習慣,研一上不進行直接的指導,換言之,你不找他,他不找你。我當時覺得跟上課程已經很辛苦了,慶幸導師不來找我。于是我的讀研第一個學期事實上過得完全不像是讀研,因為完全是跟在各科老師的要求后面轉,僅僅是被動地應付各種作業而已,本質上并沒有真正實現自主式學習,遑論研究。
臨近期末,即2015年12月時,同班同學的話題除了各種作業,開始出現論文選題了。而那個月月初我有三門作業要交,月中和月底各有一門專業必修課的匯報,整個人處在極度的緊張和焦慮之中,根本沒有考慮論文選題與自己有什么關系,只是隔三差五地聽說某某某的導師為其定了論文選題,某某某的導師為其提供了一大堆開題報告供學習——我當時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開題報告。好不容易等到各科作業和匯報都對付過去,緊接著就是上一屆兩個專業的預答辯和開題,跟著看了三場,總算有了一點模糊的認識。問題是,當時已是期末,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學期最大的成就其實是積累了盡可能多的學分,從而為后面的論文工作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因此,真誠地奉勸我的學弟學妹們,研一上(兩年制)或者研一一年(三年制)千萬別閑著,在學力足夠的前提下,學分能修多少修多少。
我記得很清楚,這個學期直到期末,導師都沒有找我談過論文的事情。眼看著同班同學一個個在論文準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終于認識到了主動與導師溝通的重要性,跟導師約了談論文選題的時間,然后根據從預答辯和開題旁觀來的一點心得,加上翻了翻自己感興趣的一些話題,就這么無知者無畏地去了——現在看來,這里也為自己后來的折騰埋下了隱患:準備太不充分,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相關文獻和資料閱覽太少,也沒有對自己想做的方向進行提煉。
這種無知到了導師面前自然是各種碰壁。記得我提出第一個想法,話都還沒說完,就被導師很不耐煩地一揮手喝止了。說實話,時至今日,我都不太明白導師對那個選題方向的反應為何那般激烈。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對相關知識掌握得的確太少太少。那天我跟導師大概談了兩個小時,各自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方向,但是又難以定奪。最后導師說,給你布置個寒假作業,你去找那誰誰(我的一個師兄)要××××的資料,然后你自己考慮需要再看哪些文獻和資料,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就這么無知者無畏地開開心心地找師兄要資料去了,完全沒有注意到師兄當時在自習室辛苦爬格子的身影是那么……難以名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