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 ? ? ? ? ? ? ? ? ? ?——蔡崇達
是的,這是一本在微博,在豆瓣,在簡書上推薦率都特別高的暢銷書,但是我們不能說這本書是暢銷書我們就該去讀,就該不去讀,其實讀書看自己的喜好吧。當然暢銷書也有暢銷的理由,不過有些人一聽到暢銷書就嗤之以鼻,覺得形式大過實質,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想說你可能會錯過一些好的東西。我很喜歡《皮囊》中最后一篇作者引用的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那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讀書也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更清楚的看見我們內心的一些東西。
這本書我已經不記得是從哪個渠道知道的了,反正知道很久了,剛開始聽到這個書的名字,還以為是講什么恐怖的故事,2333,原諒我就是這么的膚淺。而當我真正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這本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四個詞,尊重,自卑,悲劇,心態。
整本書的基調是很沉重的,是作者從一個小鎮到大城市北京打拼這一路來所經歷的事,父母的故事,遇到的朋友,所處的周遭環境,以及對故鄉的懷念和不舍等。然而在他細膩的筆觸下,每個人的生活卻是過的那么艱難和痛苦,人活在這世界從來就不是輕松的。有人說這本書作者寫的太過用力,其實會不會是你活的太輕松了,你沒有經歷過那種感覺,處于貧窮的環境,但是內心卻不甘,那種現實與夢想的落差,真的可能會摧毀掉一個人。
“皮囊,皮之為質,囊之為行,藏污納垢,謂之臭皮囊也”這是出自佛家典籍的一段話。第一篇是寫阿太的,阿太活了99歲,阿太說過,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她的一輩子都活的很決絕堅忍,心腸很硬,對肉體毫無憐憫之情,切斷了手指,只是哎呀一聲,說了一句手指切斷了,女兒去世了,她沒有流淚,而是一會看看廚房飯菜準備好了沒,一會移開棺材看看女兒,在自己兒子幾歲的時候,就把兒子扔到海里,讓兒子學會游泳。一輩子對自己都是狠狠的,切菜如同切排骨一般用力,女兒進入焚燒爐后,她也平靜的如同與她無關一樣,當作者問她,她說因為她很舍得。她說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在阿太心中,人死了,只是脫離了這副皮囊而已,靈魂反而更輕盈了,所以我們都該好好利用這副皮囊,而不是伺候這副皮囊。
還有就是被作者父母的愛情深深感動,那個年代,愛是說不出口的,愛是深埋于心的。但是真的看得出來,作者的母親是有多愛作者的父親,對那個時候的母親來說,對一個男人的愛,就是要給他足夠的尊嚴。父親在作者讀中學的時候中風了,癱瘓了,這對于一個正處于壯年時期,心高氣傲,對家庭有著無比責任感的父親打擊可想而知是有多大,兒子還在讀書,女兒尚未出嫁,我都能想象到父親內心的苦悶和自責,以及對自己的憤怒,從而對家人的遷怒。對于母親來說,她絕不能讓父親這個家庭一家之主的形象坍塌,在她心中,父親是他的依靠,父親沒有完成了的愿望,她要替他完成,她要替他找回這份自尊。所以在家里捉襟見肘的時候,她固執的要修新房子,即使明明知道可能第二年就會拆掉,即使其他的親人都覺得她自私,虛榮,即使兒子還在讀書,女兒尚未出嫁,家里還有很多事都沒有打理好的情況下,她依然固執己見的要修房子,好在作者能體諒到母親的這份苦心。這是母親對于父親那份不能說出口的愛,她不能讓父親感到自己因為癱瘓而在周圍人面前抬不了頭,不能失去尊嚴。即使又要過很久的苦日子,要去菜市場撿別人不要的菜,即使受到別人的誤解,即使準備了老鼠藥,隨時準備離開這人世間,但是最終也堅持了過來。最終她給足了父親的尊嚴,家里的房子是周邊最高的,這份可貴的尊嚴來自一個弱小的女人,這就是她表達全部愛的方式,愛一個人,就給他足夠的尊嚴,完成他未完成的心愿。
作者父親去世后,母親常常夢見父親,夢見父親還是癱瘓的樣子,于是便開始異常的著急,他想要幫助父親,她覺得如果父親給她托夢的時候還是生病的樣子,那就是他在人世間的罪還沒有贖完,她必須要幫助父親。讀到這里,我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畫面,我想到了,我的爺爺奶奶,他們的感情也像這種,平凡而偉大,爺爺去世后不久,奶奶就說經常夢見爺爺,他說爺爺還是生病時的樣子,我看到她的眼睛里充滿憂慮。有的時候我說我夢見了爺爺,奶奶就很期待我給她講,好像在急切的詢問著爺爺最近過得怎么樣,當我說我夢見爺爺像以前身體好的一樣,在看我給花澆水,我們一起說說笑笑,于是奶奶才舒展了眉頭。寒假回去了,奶奶說她已經很久沒有夢見爺爺了,她顯然已經輕松了,可能她覺得爺爺在塵世間的罪已經贖完了吧,現在的爺爺應該在天上過著幸福的生活吧。
還有作者成長路上的朋友,兩個阿小,天才文展,厚樸等,這些都是在各自成長路上艱難行走的例子,我覺得印象很深的是文展,他是我們身邊典型的別人家里孩子,成績好,性格好。雖然文展是兔唇,但是他從來不自卑,反而能籠絡一大群小孩跟在他后面,聽他指揮,他是少有的對自己未來很有想法的孩子,他很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還有自己未來的夢想,他要走出這個小鎮,他不甘成為他所看不起的那種人,他知道他們家條件不好,他只能上中專,中專的分數在一個范圍內,他必須要控制自己分數一定要在那個范圍內。不過值得敬佩的是,他做到了,不過后來的發展卻是沒有按照他計劃的那樣,他一直都很自信,要強,甚至是剛愎自用。其實在開始他對自己那么嚴格的要求,對自己未來目標的過度嚴苛,就可以預見一點結局,不過不怪他,在那個時候的小鎮,他有夢想,他想走出小鎮,他想在大城市扎根,這些都沒有錯,很正常,只是心態的問題。去了外面讀書后,他發現自己已經不是那個在鎮上被眾人擁戴的文展了,心里有很大落差,同學跟他的關系不好,不聽他的,有人在嘲笑他,他又很倔強,他不能容忍以前比自己差的人過的比自己好,就如作者后來回老家去看他的時候,文展說,他覺得作者過的是他該有的人生。于是兩個人沉默良久,一段童年時期最好的感情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起初我想這個作者應該五六十歲了,才會吃了這么多苦,有很多人生閱歷。因為一個人是要經歷多少事才能對生活,命運甚至生命領悟的這么透徹,還能平靜的把這些內心的傷疤揭出來給大眾看。他講自己當年的窘迫不堪,家徒四壁,甚至苦的全家都要吃老鼠藥的時候,絲毫不渲染,異常平靜的講述。百度了下,作者居然82年的,還是很年輕的,雖然是82年的,但是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國內數家一線媒體的主編,而且出生于一個漁民家庭,小的時候生活過的很拮據,所以他的成功完完全全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得來的,真的是一個大隱隱于市的才子。但是我們也能想象到他是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才達到了這個高度,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不甘于平凡的人。
皮囊之下,該是以一個怎樣的靈魂來游走于人世間,我覺得內心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皮囊之下的心態尤為重要。塵世間欲望的污濁,我們要有一顆能凈化的心,任何時候,皮囊之下,心態的端正,內心的敞亮,這才是我們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