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假定:當個體所接到的刺激超過了本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個體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危險感,伴隨這種創傷感、危險感出現的體驗就是焦慮。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號焦慮”、“分離焦慮”、“閹割焦慮”以及“超我的焦慮”。后來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總結出神經癥癥狀的形成過程,認為由于現實沖突的無法解決而產生焦慮情緒,進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種行為中,以期得到某種安慰、平衡。換句話說,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沖突、焦慮、防御機制等都是由個人幼年及成年階段某種欲望的控制與滿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非常重視家庭環境對兒童人格的重要影響,在人格形成方面弗洛姆也主張兒童人格的形成復演著人類心理的發展過程。在幼年時期,兒童完全依賴父母,父母給兒童施加種種界限和禁忌。此時的兒童雖然沒有自由,卻有著非常穩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變得越來越獨立,同父母的聯系日益減少,這一發展過程的直接結果是兒童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喪失,因為他要單獨的面對社會,他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弗洛姆認為:現代社會給人們以極大的自由,但與此同時,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現代人與社會、與他人的聯系日益減少,個人的責任日益增大。現代人日益缺乏歸屬感,經常體驗到孤獨和不安全。這一體驗的最終結果是,許多的個體為了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把自己的權利和命運交給專制主義和集權主義。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但她特別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決定論觀點,認為弗洛伊德忽視了社會文化對神經癥的影響,認為神經癥乃是社會文化的產物。霍尼提出了“基本焦慮”的概念,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于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個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基本焦慮。“當父母對兒童實施直接或間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為;對兒童個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誠的指導;輕蔑的態度;過分頌揚或缺乏贊揚;缺乏令人信賴的溫暖;使兒童在父母的爭吵中選擇一方;負擔過多的責任或不負責任;偏袒、隔絕同其他兒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視、不守信用;充滿敵意的氣氛等等”。當父母用上述方式來對待兒童時,兒童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基本敵意。但由于兒童自身的渺小和無助,兒童又必須依賴父母,因而必須壓抑對父母的敵意,這種壓抑的直接結果導致兒童把敵意投向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使兒童認為世間的一切任何事物對他們來說都充滿了危險,這就導致了不安全感的產生并進而轉化為基本焦慮。
一直在不停的滿足別人對“我”的期待,拼死拼活最后不能滿足,產生焦慮。
【依賴于父母,他人的安全感,當父母,或者社會對我提出的要求我不能滿足,我就產生了焦慮。】精神病學人際關系理論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別重視人際關系對于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依照沙利文的觀點,人類行為的動力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滿足的需求,一類是對安全的需求。前者是生物性的需求,包括食物、睡眠和休息、皮膚接觸等的需求。后者是心理性的,包括他尊、自尊、友誼和愛、歸屬和依賴等超出身體組織和器官需求之外的一切活動的需要。沙利文指出:人類滿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會制約的,兒童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意識到,有些滿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贊許的,兒童必須調節自己的行為,適應父母的標準,以獲得安全。隨著兒童的成長,不僅父母,教師和其他一些社會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會使兒童體驗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滿足的要求可能被社會拒絕也會使之體驗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適感,或被稱之為焦慮。
缺乏表現
焦慮,對事物不必要的過度擔心,缺乏自信,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鍵時刻總是希望依靠別人,希望別人能夠幫助自己,同時,內心深處對自己和別人又都不夠信任,對生活周圍的人與事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有的人還會總覺得自己生病了,對死亡異常的害怕,常有以下表現:
缺乏安全感表現一:檢查門鎖
無論是早上出門后還是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檢查一遍門鎖是不行的:萬一門虛掩著呢?萬一只是撞上了門呢?萬一鑰匙忘了拔下來呢?萬一……總之不看一下是難以放心的。
缺乏安全感表現二:坐靠里朝外的座位
獨自一人進飯館或者酒吧時,是不是馬上就奔向一個比較靠里且面向門口的座位?說不清在擔心什么,但是這樣坐下心理踏實多了。要是只能坐門邊或者背對門口,一頓飯總吃得很忐忑。
缺乏安全感表現三:打出租車坐后座
招手停車,習慣性地開后車門。不是雞賊不想付車錢,坐副駕總跟著司機的并線、猛拐提心吊膽。可要是三個人打車都有這毛病就尷尬了。
偏方:自己開車,慢慢走慢慢拐就放心了。買不起車就騎車吧,再不就坐公共汽車,那個副駕沒人能坐。
缺乏安全感表現四:經常換密碼
銀行密碼一月一換,換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用的哪個密碼了。網上銀行就換得更勤了,誰叫木馬黑客那么多呢?每次在網上購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密碼。
缺乏安全感表現五:取錢驗鈔
還是跟銀行有關系,按說銀行的錢都是真的不能再真的,但聽說偶爾也有假鈔,雖說是小概率事件,不過還是得自己驗驗才有安全感。就是后面排了長隊又取了好多錢的時候……難免招罵。
缺乏安全感表現六:開燈睡覺
這就是從小養成的毛病了。怕黑睡不著,爸媽又不能陪著睡,只好開盞小燈。一來二去毛病就改不掉了……不過長期下來電費貌似也是不小一筆開支啊。
缺乏安全感表現七:睡覺抱東西
同上,不抱個東西睡就不踏實。冬天好說抱著被子,夏天抱什么呢?抱人(偷笑)抱被子都熱;空調開低溫抱吧,又怕吹感冒了。安全感和涼爽不可兼得啊!
缺乏安全感表現八:家中預備應急物資
這個屬于相當高級別的缺乏安全感了,防災意識絕對強,強過了頭就開始把方便面、礦泉水、醫藥包往家里囤,每屋都擺上,萬一地震被壓了就能靠這撐上十天半個月……不過家里明顯感覺擠了,不知道的還以為做批發的呢。
缺乏安全感表現九:關心人事調動
說到精神層面了,這個在金融危機時代格外突出。只要上面關于人事調動有個風吹草動,大多數小白領大白領都得提心吊膽議論紛紛,生怕自己在領導眼里是吃草不產奶的牛給裁了……當然了,現在有的黑心老板專門用這個嚇唬人,可恨。
缺乏安全感表現十:渴望結婚!
戀愛一個月,“咱們結婚吧!”因為太怕這一次又無疾而終,太怕這一次對方或者自己又中途變卦,太擔心種種不測于是用婚姻上把鎖!不過結了不還是能離么?該變的心,該走的人,哪是一紙證書留得住的?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十一:心里希望有個人保護你
因為經常被人欺負,或者哪怕是一次對你傷害最深的欺負,比如說被家人毆打,他心里就真的很害怕,令你不寒而栗,這時候你就真的想要找到一種被人保護的感覺,所以你就像找一個人保護,所以女生為什么要嫁給男生,有時候男生也會喜歡上男生,就是因為被保護的人希望找到可以保護自己的人。
相關研究
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概念見諸眾多的心理學理論觀點之中,其中研究最為詳盡的是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其詳細分析了具有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的個體的具體表現。父母在兒童形成安全感方面有重要影響,安全感與神經癥的發病密切相關。
精神分析理論
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最早見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個體的弱小、男孩的閹割焦慮以及自卑情結對一個人成長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經癥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弗洛伊德假定:當個體所接到的刺激超過了本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個體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危險感,伴隨這種創傷感、危險感出現的體驗就是焦慮。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號焦慮”、“分離焦慮”、“閹割焦慮”以及“超我的焦慮”。后來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總結出神經癥癥狀的形成過程,認為由于現實沖突的無法解決而產生焦慮情緒,進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種行為中,以期得到某種安慰、平衡。換句話說,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沖突、焦慮、防御機制等都是由個人幼年及成年階段某種欲望的控制與滿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非常重視家庭環境對兒童人格的重要影響,在人格形成方面弗洛姆也主張兒童人格的形成復演著人類心理的發展過程。在幼年時期,兒童完全依賴父母,父母給兒童施加種種界限和禁忌。此時的兒童雖然沒有自由,卻有著非常穩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變得越來越獨立,同父母的聯系日益減少,這一發展過程的直接結果是兒童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喪失,因為他要單獨的面對社會,他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弗洛姆認為:現代社會給人們以極大的自由,但與此同時,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現代人與社會、與他人的聯系日益減少,個人的責任日益增大。現代人日益缺乏歸屬感,經常體驗到孤獨和不安全。這一體驗的最終結果是,許多的個體為了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把自己的權利和命運交給專制主義和集權主義。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但她特別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決定論觀點,認為弗洛伊德忽視了社會文化對神經癥的影響,認為神經癥乃是社會文化的產物。霍尼提出了“基本焦慮”的概念,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于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個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基本焦慮。“當父母對兒童實施直接或間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為;對兒童個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誠的指導;輕蔑的態度;過分頌揚或缺乏贊揚;缺乏令人信賴的溫暖;使兒童在父母的爭吵中選擇一方;負擔過多的責任或不負責任;偏袒、隔絕同其他兒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視、不守信用;充滿敵意的氣氛等等”。當父母用上述方式來對待兒童時,兒童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基本敵意。但由于兒童自身的渺小和無助,兒童又必須依賴父母,因而必須壓抑對父母的敵意,這種壓抑的直接結果導致兒童把敵意投向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使兒童認為世間的一切任何事物對他們來說都充滿了危險,這就導致了不安全感的產生并進而轉化為基本焦慮。
精神病學人際關系理論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別重視人際關系對于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依照沙利文的觀點,人類行為的動力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滿足的需求,一類是對安全的需求。前者是生物性的需求,包括食物、睡眠和休息、皮膚接觸等的需求。后者是心理性的,包括他尊、自尊、友誼和愛、歸屬和依賴等超出身體組織和器官需求之外的一切活動的需要。沙利文指出:人類滿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會制約的,兒童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意識到,有些滿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贊許的,兒童必須調節自己的行為,適應父母的標準,以獲得安全。隨著兒童的成長,不僅父母,教師和其他一些社會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會使兒童體驗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滿足的要求可能被社會拒絕也會使之體驗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適感,或被稱之為焦慮。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E . H . Erikson)在1950年提出了解釋人生全程發展的一套著名的理論,稱為“心理社會期”理論,它將人生全程劃分為八個時期,并且認為,在人生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每一個時期都應視為一個“危機與轉機”的關鍵。埃里克森指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發展的課題是要個體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嬰兒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度,并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埃里克森認為這種基本信任的獲得是兒童的第一個社會成就,是嬰兒自我統一性的基礎。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可以看出: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對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他現今聞名的需要層次理論,除了空氣、水、食物和性等一些細節之外,他列出一些概括的需要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指出:當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滿足之后,第二層次的需要就出現了。個體變得越來越對尋求環境的安全、穩定和保障感興趣,可能產生了發展某種結構、秩序和某種限制的需要。個體變得憂慮起來,不是與饑渴這樣一些需求有關,而是和他的恐懼和焦慮有關。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 )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馬斯洛還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又稱S-I問卷)。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外界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影響,每一個作用于有機體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于以一種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種具有安全感的方式來被解釋。我們會看到,安全感強的人具備較高的接納和自我認同,而不安全感強烈的人往往隱藏著強烈的自卑和敵對情緒。
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與Mittelenmn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其中第一條就是個體要“有充分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