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別人閨女”
“人家兒子真出息”
“你咋這也不會”……
春節無處不在的“比較”,讓作為大人的我們都深感窒息,而同樣的問題,甚至也發生在每個孩子身上,掩蓋他們天生不同的美好……
1
每個寶寶都天生美好,都有自己閃閃發光的一面,TA不需要被塑造成別人眼里的“完美小孩”。
正如蔡康永在微博所說的,這些紛繁的比較并不能幫助我們了解孩子,只有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發現孩子身上的天生美好的一面,讓TA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藍臻和萬千媽媽一起放下比較,放下看不見的敵人,看見每一位寶寶的天生美好。
2
有一部名為《孩子的努力比成績更重要》的暖心教育短片,片中,一家四口圍在桌前吃飯。飯桌上,媽媽分別詢問兩個孩子的考試成績。
哥哥驕傲地向媽媽匯報道:太容易了!我數學90分,英語85分,語文92分,科學87分。但媽媽聽后并沒有表示滿意,反而平淡地回答說:“你應該更認真對待學習?!?/p>
看到媽媽的反應,坐在一旁的弟弟羞愧地收起了只有60分的卷子。
接著,媽媽開始詢問弟弟的成績。弟弟遲遲不說,直到哥哥從他手里一把奪過試卷夸張地說了一句:“你完了!媽媽可能會殺了你!”
媽媽此刻眉頭緊鎖,正準備責備孩子。但看到弟弟失落的表情,媽媽腦中卻突然浮現出孩子刻苦學習的一幕。
畫面切到了某個夜晚,弟弟已經疲憊地睜不開眼睛,但他依然堅持學習,甚至還會拍臉讓自己清醒。
想起孩子付出的努力,媽媽額間的眉頭瞬間松開了,溫柔地對弟弟說:“你做得很棒”。同時也轉過頭對哥哥說:“你也是”。
媽媽出乎意外的夸贊,讓孩子一下子釋放了壓力,全家人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作為父母需要關注的不僅是那一紙成績單,更要看到孩子背后的辛苦和努力,它們比任何事情更重要。
3
與其比較,不如肯定
相信不少家長都給孩子念過這樣的魔咒:
“你看人家孩子多聽話,你要是有他一半聽話我就知足了!”
“你看人家多認真,每次都考一百分,你什么時候也考個100分給我瞧下!”
……
可能有的孩子在成長路上,心中最大的陰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了。
只要每天一看到太陽升起,“別人家的孩子”就會在孩子們的生命中閃閃發光,成為父母鞭策孩子前進的目標。但做父母的,卻很少顧及孩子的感受。
在一期《少年說》里,一名叫袁璟頤的中學生,站上勇氣臺上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是拿她班上那個樣樣第一的學霸女閨蜜比較,看不到她的努力。
與她的日常對話永遠圍繞著“別人家的孩子”展開。她與媽媽對話中,出鏡率最高的,也是自己的閨蜜學霸。
在現場,袁璟頤的同學們表示都很喜歡她,她平時樂于助人,待人熱情,積極組織班會活動,號召力很強。
而在媽媽眼中,女兒的善良、熱情、帶給別人的感染力,在成績單面前,統統微不足道。
最后,女孩哭著跑下了臺。
袁璟頤發自內心的吶喊,讓人們看到了無數家庭教育的通?。焊改赶矚g比較,不認同孩子的付出,給自家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在心中留下了陰影。
所以,父母與其經常拿別人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以圖讓他進步,不如多肯定多鼓勵孩子,幫孩子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
優秀的孩子不是從天而降的,每一個“別人家孩子”都是家庭環境和父母教育的綜合結果。
與其比孩子,不如先過好自己的人生。努力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給孩子做好的榜樣,給他一個愛的環境,讓他自然地生長。
當你放下焦慮,才能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意向不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