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下午接二連三的事情,弄得我氣急敗壞。聽了一節半課,在第二節課中間的時候,教務處王主任提醒我,下午要到教育局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市級培訓會。我對這樣的會議打心眼里不想參加。特別是市里的培訓粘粘糊糊,磨磨蹭蹭,讓人實在不耐煩。本來是書面材料寫的很具體的事情,非得一個接著一個的領導說好幾遍。我一邊聽一遍在著急,學校里一大堆事還等著處理,還得在這里聽他們閑扯。
? ? ? ?一完成會議,我就開車竄回學校。和一個聘任老師預約的談話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我回去就留言找她。果然如我預料,她是想辭職。我非常肯定地拒絕,必須打消她的這個念頭。我雖然非常理解她:作為聘用的老師,必須為今年的招考做準備,這是她們的工作問題,是飯碗問題,錯過了終生后悔。我讓她對學校和她的學習互相兼顧一下,并批準了大下周的復習假。
? ? ? ? 解決了這個問題,又電話找來了教科處的主任,我在開會是她給我電話,因為在會場,我把電話掛斷了。原來下周去五蓮參加市研討會派不出人去。每人都有每人的特殊情況,都有自己的理由,像這樣可不可去的,都不愿意去。我火又騰騰地上來了,摸起電話,一通亂批。
? ? ? ?這是政教處主任的電話又打了過來,原來周日的培訓會,又有幾個老師請假不參加。他的建議是換幾個青年老師參加,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還有別的解決措施嗎?只能是這樣了。
? ? ? ?到學校辦公室,辦公室主任正在同樣為這個問題犯愁,參加培訓的名單已經報教育局上去了,而這時換人,一些事情不好說,也不好給教育局解釋。我說,就這樣吧,教育局知道說是誰。
? ? ? ? 晚上休息翻看朋友圈里轉發的文章,一篇《好好和家人說話,有多重要》的文章,讓我從頭到尾認真地看了好幾遍,頗有所感。
? ? ? ?對于家人好好說話很重要,對于同事也是如此。今天下午我把團委書記小梁批了一通,我把他作為一個自己的切實人,說話也比較直接,直接批評,語氣也激烈的很。
? ? ? ?晚上,小梁給我發短信解釋了一下:我明白事情的過程,還是溝通和理解問題,同時也是一個處理問題方式和心態問題。問題的原委還是老問題,只不過有人無意無辜中槍,我也是qiang而已。
? ? ?我經常性地批評一些人,而且越是熟悉的,批的越多,大有“親者痛,仇者快”之意。有的時候,我還自己對自己說,我這是關心他們,是幫助他們成長。
? ? ? ? 實際上,關心和幫助就是要批評嗎?誰也不喜歡在批評中的成長,無論學生和同事。
? ? ? 不能拿著借口當成自己工作方式欠缺的理由。 好好說話,是一種處事方式,也是人生態度。
? ? ? 我在QQ上真誠的給小梁留言道歉。
1.
好朋友蓉在美甲店里做指甲,中間進來一個電話,因為不方便接聽,蓉按了免提,電話那端傳來一段低沉的男中音。
男:喂,你在哪呢?
蓉:我在做指甲。
男:哦,那一會有什么安排嗎?
蓉:沒有啊,做完回家了。
男:那麻煩你幫我把衣架上的兩件呢子大衣送去干洗吧,下周出差我應該會用到。
蓉:是一件深藍色和一件咖色的嗎?嗯。我知道了。
男:那辛苦你啦,沒事先掛了。
店里的小妹好奇,忍不住問蓉:“這是誰啊?你男朋友吧?”
蓉說:“哪是什么男朋友啊,這我老公啊,都結婚十年啦。”
小妹大驚:“十年?!可據我所知,身邊的老夫老妻們對這類家事,不應是拿起電話就說‘喂!你在哪?早點把我衣服送去洗了!急等著用!’”
蓉笑著解釋說:“先生在生活中就是這樣一個溫文爾雅的男人。從認識他起,不管是對她,還是對其他人,一律是謙遜有禮的態度。”
不僅他如此,他家里人也這樣。蓉說:“剛開始跟他家人打交道,也有點不習慣。”
你幫他們隨手買點水果、收拾家務、做個小菜,他們會說:“謝謝你哦,麻煩你啦,辛苦你啦。”
后來慢慢發現,他們這樣說話,并不是跟你客氣、拿你當外人。而是就是這樣的語言習慣,不僅是對兒媳,對兒子、包括對自己孫子,都是這樣。
嫁給一個說話溫和的男人(家庭),蓉說,日子久了,倒也發現其好處來。
第一是蓉自己的性格在發生改變,以前脾氣火爆,現在待人接物平和多了。連她自己家人都說,現在和她說話明顯比以前順暢舒服。
第二是和老公基本吵不起來。家里的那些問題,有什么是不能好好說話解決的呢?
第三是兒子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性格陽光活潑、健康開朗。他說話也小紳士范兒十足,在人群中從不畏生,也懂得照顧別人,這點很令家人欣慰。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的確幸福感更強。
2.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本來丈夫只是想讓妻子關一盞燈,調節一下眼睛的疲勞度;
卻一開口說成:你開那么多燈干嘛?不浪費電?!就不知道考慮下別人!
本來妻子只是想提醒丈夫:外面下雨了,盡快收衣服;
一個電話打過來,卻成了質問:你在干嘛?外面下雨都不知道?真不想事!
本來丈夫只是想建議妻子,這條路上直行更安全;
話到嘴邊卻成:怎么隨便變道!不要命了嗎?撞上責任都是你的!你負得起嗎?
本來母親只是批評兒子,考試可以更加認真和仔細;
一張嘴成了:你這眼睛干嘛用的?跟你爹一樣瞎!
明顯可見,同樣的語義以禮貌、溫和、留有余地、為對方設想的方式說出來,收獲的是另一方的感激、體貼、關懷和實際行動;
而同樣的語義以簡單粗暴、上綱上線、指桑罵槐、甚至人身攻擊的方式說出來,收獲的則是對方的暴跳如雷、火線升級和拒不行動。
不僅是夫妻之間,后者也更容易與外人發生是非口角。
幾天以前,駭人聽聞的武昌火車站砍頭事件,起因只是一碗面漲了一塊錢?
而如果店老板換一種平和的口吻,說:“對不起,春節開始因為原材料上漲,我這也加價一元錢。還沒來得及改動標牌,請您理解”。多半會相安無事。
可事實是,這老板盛氣凌人地說 :“我說多少錢就多少錢,吃不起別吃,給老子滾!”結果遇上了同樣脾氣暴戾和性格偏執的吃客,卻不想丟了性命。
不僅是成人之間,未成年的世界里也是同樣。
因為家有小娃,我特別關注過多起校園霸凌案。承然,這些施暴的孩子多半性格有問題,但那些看似偶然被施暴者選中的不幸孩子,卻都有著驚人的共性:
他們多半行為怪異或舉止另類(落單者最容易被攻擊),要么怯懦膽小或自卑孤僻(與父母完全零溝通),要么太過強勢或者太過軟弱,要么不會說話要么一說話反而引爆對方……
對家人好好說話,受益的不僅是夫妻雙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3.
我的好朋友妙妙,從小出生在一個經常爭吵的家庭,因此成年后的她,情緒依然特別敏感。
她說自有記憶以來,父母雖然相愛,但幾乎從沒停止過吵架,怒吼、冷戰、甩頭而去的戲碼經常上演,一言不合就翻臉。有時候上一秒覺得很溫馨,下一秒立刻風云突變。
所以她的性格特別脆弱,一直端著小心、察言觀色、活得戰戰兢兢,生怕一個不注意,跌落萬丈深淵。
并且長大后的她,說話方式也似乎復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友好的氛圍,內心里是善意的想法,可話到嘴邊就換了一種說出的方式,引得周圍人敗興散去。
結婚后的她,不免和先生常常發生口角。某次和先生大鬧,看到女兒在旁嚇得抽泣,她忽然記起自己小時候的痛苦回憶,于是下定決心以絕對的清醒和克制,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不讓女兒重蹈覆轍。
幸運的是,不僅她和先生的關系得到改善,女兒如今也一天天明媚開朗起來,甚至連儀態也較以前更大方得體。
我們的語言似乎在暗示著肢體語言,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圍的環境。
當說話文明有禮,肢體語言也跟著優雅講究起來,做人處事更加圓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邊的正面反饋。
而當說話粗俗暴戾,肢體語言也跟著囂張跋扈,做人處事更加乖張偏執,也更容易陷入周邊的負能量中。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多半成長于家庭。
好好和家人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一個家庭里,大人的爭吵,無論誰贏,輸掉的總是孩子;而大人的通達,哪怕表面不爭,真正贏的,總是這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