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斜杠青年鄒小妮,其中一個身份是生涯咨詢師,主治生涯發展障礙。
什么是生涯?生涯是把生命中各個階段、各個角色統整好的一門學問。
生涯咨詢幫你看清當前困局、高效找到解決方案的過程,實現幸福生活的工具。
與你分享生涯規劃的心法與技法,幫助你做自己的咨詢師!
昨天晚上,在書桌前坐了半個小時,一段能用的文字也沒寫出來!
有個聲音對自己說,“哎呦,你也就這樣吧。。。”
我擦,無力感全面襲來,我覺得我可能再也寫不出簡書了、我也就這水平了、寫不出好文章。。。我還掙扎個什么勁兒啊?努力什么呢,有什么意義呢。。。5555。。。
等一下,不對勁兒啊,上周文思如尿崩的時候,我感覺極其良好,覺得自己快要出書了,King of world之快感。
一會兒感覺那么好,一會兒感覺那么糟,而客觀的來看,一周之前的自己vs一周之后的自己,應該是沒有多大差別,可是為什么主觀感受天差地別呢?
我相信難過、別扭的背后蘊含著巨大的成長契機!
又到了思考的時刻。
仔細琢磨,發現背后是這樣的一個公式在作祟:
主觀自我感受 = 客觀自我-期待自我
影響主觀自我感受的是“客觀自我”與“期待自我”兩者的關系
-
If“期待自我” >> “客觀自我”
這種情況俗稱“眼高手低”。比如,我期待自己的寫作是像“李笑來”一樣吸引人,可是客觀自我是個寫了2w多字的新手菜鳥,可想而知,背著這樣不可能完成的期待,能寫出來東西才怪,主觀感受不凄慘才怪呢。照這種想法下去,自我打擊、自己評價過低,直至放棄也是合情合理的。
很多小伙伴跟我一樣,也是自我打擊小能手吧,很多時候放棄來自期待過于美好、目標過于遠大。把期待的目標定的過高,造成了自我無力無能感,無法繼續。咱們還是理性點,首先,認識并接受客觀的自己;然后把長遠的目標分割成一個一個小期。比如我寫簡書這件事,首先接受自己是個Greenhand的現實,我是需要不斷的練習和學習的;然后,給自己定一個可實現的寫作小期待,比如力求把事情說明白;形成自己的寫作結構;到2016年底,每周4篇;獲得100個贊;踏踏實實的做下去。
-
If “期待自我”=<“客觀自我”
在這種做法下,事兒可能辦成了,“主觀自我”感覺不錯,“老子能力挺強哈”;可是,從長遠看,一直活在舒適區,無益于成長。
第一次聽說“吃老本”這個詞兒是小時候鋼琴老師形容她的另一個學生,她只愿意彈奏彈熟的曲目而遲遲不練習新曲子。本來,她比我早學1年,不久后,我趕超了她的進程;又過了不久,比我晚來的師妹也超過了她,那時候我們只有6,7歲,她的水平就停留在那里,想想都可怕!而生活中,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承擔的角色越來越多、責任越來越大,如果不成長,何以應對?中年危機就是能力虧空到一定程度的爆發吧。這絕不是我們要的生活。所以,期待還是要有的,對自己有一些些要求、有一些些期待,蹦一蹦就能夠得著的期待。成長的過程也是將客觀的自我提升到期待自我的過程,慢慢實現期待中的那個更好的自己。
客觀點、理性點,合理的管理自我期待與客觀自我的關系,讓期待的自我比客觀稍微高一丟丟,控制大起大落的自我感受,我們沒有自己的想象的那么好,也沒自己想象的那么糟。我就是我,今天比昨天好了那么一點的我,逐步進化成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