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練聽力,是先聽后讀好呢?還是先讀后聽好呢?
許多朋友學外語,學到一定程度后,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閱讀能力尚可。一篇文章,連看帶猜帶查字典,大概能弄明白。但去聽,卻常常聽不明白,換句話說,就是聽力的提高不能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步。那么,為什么會是這樣呢?解決的辦法是不看原文,一味地強聽硬聽好呢?還是讀后再聽好呢?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小孩子學說話談起,來慢慢探討其中的道理。
我們知道,小孩子一出生,他的腦子可能是一片空白。他即沒有語音的概念,也沒有文字的概念,更沒有文字或語音所表達的內容的概念。雖然也有育兒專家不斷強調嬰兒意識和胎教的重要。我們這里為了簡化說明,先大致假定剛出生的嬰兒的大腦內基本不存在任何有效的語言信息。
生活中,我們大都見過,小孩子的父母或親人在教小孩子說話時,往往會指著自己或配偶,不斷對小孩子說:“這是媽媽”,或者說叫媽媽之類的話。或者,指著一個大人說,“這是叔叔,快叫叔叔”等等。隨著不斷的重復,慢慢地,小孩子就明白并記住了,誰是媽媽,哪些人應該叫叔叔,哪些人該叫阿姨,哪些人該叫爺爺等等。
這里之所以說這些生活常識,是想說明,大人在教小孩子說話時,是不斷指著具體的物體,不斷地重復著發音。只有這樣,小孩子才慢慢會把具體物體的名稱(音)和物體的本身(義)結合起來,然后不斷練習,漸漸地學會了口頭表達。
說到這里,為了更好的表達本帖的意思,請允許我見交代幾個概念,以便于大家的理解。
我們知道,每一種現代語言,為了表達同一內容,不管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都會有兩套成熟表達系統,一套是書面文字符號系統(這里以下簡稱字),另一套聲音系統(以下簡稱音)。不論書面文字還是聲音,它們都是為了表達具體的情感或內容(以下簡稱義)。也就是說,作為母語使用者,當我們聽到聲音時,我們聽到的不是一個個高低不同韻律不同的音符,而是它的含義或它表達的情感和意義,當我們看書時,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個印刷字體,而是看它的表達的具體內容,專業知識,故事場景或人生哲理等等。
從生理角度看,我們聽母語,應該聽到的頻率不同的音符,我們看文章,應該看到的是一個個油墨印刷的字體或手寫的字體。但是,在母語環境中,經過多年的母語語音的運用和母語文字的學習與使用,逐漸地,我們母語的音和義,以及,字和義,已經合為一體了。我們母語使用者之間的交流,已經不是音頻的振動或書面印刷體的傳遞,而是意義的交流,知識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了。
如果大家能同意或理解上述說法,那么,我們再回到小孩子學說話的話題中來。
當一個小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時,大都經過了六年左右的在母語環境中的母語學習和運用,他們已經能把基本母語的音和義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換句話說就是,在基本生活方面,他們不僅學會了表達自我,而且學會了聽懂別人的表達。但此時,他們還不會文字表達,因為他們還不識字或識字不多,他們還需要學習文字表達,并需學會把文字表達的書面符號和具體內容結合起來。事實上,對大部分人來說,只有經過多年的學校教育后(小學,初中,高中等),他們才能一步步熟練地把書面文字的字和所想表達的含義良好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讀書讀義,自然反應的地步。
因此,作為母語使用者,特別是受過一定教育的母語使用者,我們大都經過大致六年的學前的母語語音的學習與使用,才把基本母語的音和義結合起來,然后再經過多年的學校學習,才把母語的字和義結合起來,與此同時,又強化并優化了母語音和義的結合。只有這樣,我們在使用母語時,無論是聽說還是讀寫,才大致能得心應手,或運用自如。
看到這里,有些朋友也許覺得跑題了,會問:“你鋪墊了這么多,到底想說明什么?這些和外語的聽力提高有關系嗎?”
回答是有關系的。因為對文字來說,只有你看明白它的含義,你才能說看懂。對聲音來說,也只有你聽明白了它的含義,你才能說聽懂。
如果大家能同意這個看法,能贊同上述的所提的我們掌握母語的過程,我們不妨繼續。
當我們初學外語時,每一個外語句子或單詞的字,義,音,對我們來說,幾乎是完全陌生的。在開始階段,我們既不能把外語的字與義結合起來,也不能把其音與義結合起來。我們的外語學習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持續不斷地把目標語言的字與義,或音與義慢慢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能看懂或聽懂的目的。
大家知道,我們的大腦對文字處理和對聲音處理的區域是不同的。這就造成了這樣一種情況,即使對同一個人來說,他學習文字的速度和他學習聲音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就是他學會看懂的速度可能會快于他學會聽懂的速度。反之亦然,或許,他學會聽懂的速度會快于他學會看懂的速度。
說到這里,有些同學會感到不解,或許會問:“為什么我身邊學習外語的同學都是學看容易而學聽難呢?”。這種情況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可能和目前實行的書面考試篩選制度有關。既然是書面考試,那么,處理書面文字信息能力強的大腦自然占優勢。現實生活中,除了會有誦讀困難癥患者外,還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書面考試很一般,甚至很差,但一到一個新地方,學起方言,卻是快速無比。這些朋友,或許因為書面考試的緣故,早早走出了校門,但他們的語言才能,還是能從語音的模仿,或方言的快速掌握和使用中,得以顯現。他們可能就是善于處理聲音信息而不善于處理文字信息的那些人。
說到這里,大家也許明白了,如果是在正常條件下,文字與語音基本上是同時學習,并且沒有嚴重的側重的話,當你能看懂而不能聽懂時,很可能是你文字學習速度大于你的語音學習速度。那么,當你想提高你的聽力時,你是否能想到這一點呢?也就是說,你是否能意識到你的文字學習速度可能會大于你的聲音學習速度呢?你是否能把你認字的能力和你認音的能力區別開呢?或者說,你是否愿意把你實際的書面語言掌握程度和你的聲音語言掌握程度區別開呢?
如果你能或愿意把你的書面語言程度和聲音語言程度區別開的話,那么,先聽后讀也好,先讀后聽也好,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的是如何使用適合自己語言程度的學習方式。打個比方,如果你的閱讀能力是高級,那么,讓你一個個認字你肯定不會同意。但是,如果你的閱讀能力是初級的話,也許從一個個單詞學起更為有效。同理,如果你的聽音能力是初級的話,那么,從可理解輸入或從i+1的學習理論來看,適合初級的學習方式,具體來說,從認音學起也許最為有用。
最后,強調一點,由于我們大腦處理書面信息和處理聲音信息的區域不同,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和聽懂能力并不是同步的。有時很可能,你的閱讀能力是高級,而你的聽懂能力會是初級。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么,這很有可能同時還意味著,你的聲音學習能力遠遠低于你的文字學習能力。因此,一定的耐心以及有意識的考慮采用適合自己的語音程度的學習方式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