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大家共同觀影不得,周三因為防疫加急雨電影票轉送,周五此刻我終于沉浸于電影之后,在嘈雜的“清倉清倉,139兩件“的煙火氣中,我記錄下看完電影后的個人感受!
隱入塵煙,而非隱入塵土,讓我對這部影片的精神性有很大期待。當村人安慰有鐵“你坐一下,也不要太傷心。你現在有房子也有糧食了,一個人過也挺好“的時候,大家都是在“塵土“的視角上安慰。
一般人都是在“塵土“里摸爬滾打,包括最初的貴英和有鐵,他們一個是幫老三家做牛做馬,另一個是被哥嫂作為無用閑人,他們似乎從來沒有奢望過能被人愛的生活。他們每天該干什么干什么,就像那個驢子一樣,甚至那個驢子都比他們更幸福。就像有鐵在麥田里說的“我們人有腳,但我們又能離開土地到哪里去呢?“有鐵逆來順受,卻在最后選擇了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死,這是一個由“塵土“變為“塵煙“的隱喻。
土是實在的,必須要產出點什么;而煙則不然,沒有誰會期待煙能做點什么。但是塵煙是塵土的進階,因為每個人有物質性,就會有塵土的部分;而只有鮮活地活過,與這個世界上另外的人有過愛與被愛的撼動,才會有超越“行尸走肉“的部分。
假如有鐵與貴英不曾有機會遇見,他們的那些美好生機,創意活力,堅韌善良可能都默默地來默默地去,不曾有機會彰顯出來。
在貴英來到身邊之前,有鐵是自己一個人生活,他默默地做一切,承受一切,從不曾期待著有人會關心他傾聽他。他對土地,對燕子,對蝌蚪,對驢子,對村民們,都是以己之心度它之需,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天性之真善。然而,這樣的人,在我們這個環境里太稀缺了,而且會被怎么樣的對待,大家都很容易感受到。
幸而這世上還有澄澈的眸子,能看見那些細碎卻真切的美好,能表達那份同感,這部影片讓我相信:這世上從來都不缺乏美好,即使在最不以為然的生活里。
在這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著,是一種選擇;而選擇到另一個世界去,隱入塵煙,又未必不是一種選擇。
就如同圖片里的鶴,看上去是一只一只的,但當發現它們其實是彼此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能一只一只單獨存在了!
有鐵貴英曾經以為每個人就是這樣的,一個個孤苦伶仃,然而,當他們遇見彼此后,用麥穗花訂了終身后,他們就成了彼此的一部分了,當貴英死去,有鐵也就失去了他的一部分,他不愿意再回到原來的煢煢孑立中去,于是,他安頓好一切之后,隨她而去。
人,終究是因為希望而活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