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寨的服飾
在連南縣城及瑤寨見到的服裝,大多以黑色布料制成,衣襟,褲腳,袖口均飾以瑤繡圖案。女上裝或斜襟或對襟,下裝有七分闊腿褲,也有裙子,小腿部分則系與上衣或裙子圖案對稱的綁帶。女裝的腰帶飾以紋樣,斜挎瑤繡小包。男子著無領對襟上裝,闊腿褲。頭上纏紅色包布。襟邊,袖口等飾以瑤繡紋樣。
最具特色的是服裝上的瑤繡。用紅、黃、白、黑、藍等五色絲線為材料,用黑布、藍布或白布為底,除了在服飾上刺繡外,也可制作單獨的繡品。瑤族的女子在六,七歲就開始學習瑤繡,長大成人時,已成為刺繡的能手。這項技藝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相伴。瑤繡花紋圖案的取材,主要有表現樹木花草、飛禽走獸的,有表現云霞水文和城堞齒輪的,也有表現幾何形和文字形以及人物形象的,還有很重要的圖案就是各種盤王印,名目繁多。
他們平日的服裝僅在襟邊,袖口,褲角等處有簡單的紋樣,節日,婚嫁時著盛裝。一件新娘的嫁衣繡滿了圖案,衣服,頭飾上都有盤王印。瑤人認為自己是盤古的后代,所以盤王印是他們所尊崇和喜愛的圖案。
在千年瑤寨里,常可見到一些中年婦女坐在小凳上做瑤繡。有的坐在門口,有的在賣山貨的間隙繡幾針。她們用針在背面,正面出來的就是所想的圖案。底布上不用畫出圖樣,直接用各色線繡出。我覺得驚奇,她們便微笑著告訴我,圖案在心里。是呀,從六,七歲開始,幾十年的技藝,的確成竹在胸。她們常常與大自然對話,從自然界的生靈萬物獲得素材與靈感。瑤繡是瑤族女子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她們的喜好,情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溶入了這一針一線。
瑤寨的建筑
這里的房子依山而建,一排排磚瓦房有層次地排列著。進入寨門,走在腳下的是石鋪的小路,路的中央是凹陷下去的一條小水溝,石塊鋪就。這是寨子里的下水道。他們的食用…水需從山上清泉去引,所以他們喝的是天然礦泉水。
最下面的一排房子叫一排,依次類推,最高處已建到十六排。大概瑤排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吧。房子以磚砌成,房頂以瓦覆蓋,形成人字形,飛檐翹角。屋內的梁柱皆是木質,雖然年代久遠,但仍很結實。這些磚是瑤人燒制而成。與其他地方的建筑不同的是,外墻均不粉飾,原色的磚裸露著,一排排的磚瓦房構成獨特的景致,亦可看出他們的樸實。
有時,房前用石塊砌出一塊菜地。綠瑩瑩的葉子為這片古樸增添一點生機。
曾經的馬廐在晨霧中靜靜地佇立,多么蒼茫。
石墻上的青苔斑駁陸離,狹窄的古道繞墻漸逝。
站在龍文化觀景臺遠眺,一座座的小山層巒迭嶂,在云霧中若隱若現,象極了一幅中國水墨畫。瑤寨的人兒站在這里瞭望,心將會越過那山崗,到外面的世界去飄蕩。現在寨子里的居民已不多,年輕人已搬出去居住了。但兒時在這里生活的記憶卻永久沉淀在心里。
瑤寨的經濟
現在瑤寨的收入,一部分來自旅游。來這里之前,廣州的同學戲說我是去扶貧了,大巴司機也勸我別去了,說去那里就是看破房子,門票又貴,再加上包車,很不值。即然來了,就要看看了,也許會發現一些特別的風景。
瑤寨倚山而建,環繞寨子的梯田層層疊疊,田間的小草為它抹上一點綠,梯田現在正休養,待天氣漸暖,才開始播種,這是它們的農業收入。
賣瑤飾及山貨的攤位在寨子里隨處可見,有瑤繡的小工藝品及銀飾,還有一些古董,很多的是各種山貨,干菇,干菜。
臘肉,臘鴨,臘腸懸掛著,各種褒湯中藥材也是品種繁多,有天麻,牛大力……
與我有緣的是一種五指毛桃,看到一些廣東游客購買,引起我的興趣,他們說褒雞湯時放入五指毛桃及土茯苓,味道極香美,并且去濕,舒經活絡。我聞了一下,的確有種很香的味道。
有間腐竹作坊,生產黃豆腐竹及黑豆腐竹。有幸觀看了腐竹的制作過程,二排方格木盒里灌入豆漿,底部通過柴火慢慢加溫,表面便形成薄薄的一層豆漿皮,工匠熟煉地將豆皮挑起,便形成皺縮的長條,懸掛起來涼曬,待干了便是腐竹。那黑豆制作的腐竹呈淡淡的黑色,其營養價值更高,是補腎的佳品。
在這里到處可見農家飯。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生意,米飯及各種炒菜很豐富,燒土雞,炒臘味的香便迷漫在空氣中。蔬菜是他們自種的,沒有污染。節日里游客多,居住在寨外的瑤民便回來做生意。而平日不常回來,菜園里的菜便常常被鳥吃了。
瑤寨的政治
"瑤老制"是排瑤歷史上形成的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一種原始民主政治制度。它建立在原始民主、平等的思想基礎上,實行民主選舉,定期輪換制度,民主議事制度,全體民眾大會制,公推出"天長公"(即瑤王),"頭目公","掌廟公","燒香公","管水公"構成日常議事和管理機構,執行嚴歷的習慣法,保證達到其管理社會的目的,對內調節糾紛,審理案件,管理生產和日常公共事物,安排和主持有關節日祭祀活動,對外則處理一切涉外事宜。
它安定了社會,增強了團結,維系了排瑤族系的生存、發展和壯大。
它處理犯罪的制度有三類,偷盜類,奸情類,縱火類,其中對奸情類處罰較輕,無死罪,而偷盜及縱火類處罰較重,情節嚴重的有死罪。從中可看出,瑤族人生活非常艱難,物質極其匱乏,在這種情況下,保證個體生存及種族延續是首要的本能。
這個偏僻的瑤寨,洪秀全曾經來過。在金田起義前,他和馮云山輾轉數地經陽山黎埠來到這里宣傳拜上帝教,發動瑤民反清。想想那時交通的艱難,若無一顆胸懷理想之心,怎會不辭艱辛來到這里?
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是瑤寨的盤王節,這是最盛大的節日,紀念盤古開天及慶賀豐收,歷時七天七夜,進行耍歌堂,唱歌,跳舞,祭祀,非常熱鬧。
這個南嶺山中的寨子,歷經千年綿延下來,實屬不易。雖然非常落后,但能生存至今,自有它的原因。我們去探尋它,不應只是一種獵奇,若能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啟迪,有所反思,它將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朵瑩瑩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