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明確自己要什么、明確什么是自己不需要
2、精讀泛讀相結合,精讀不可或缺
3、信息經常復盤,回顧,溫故知心
4、利用人際圈提取有價值信息,跟著優秀的人,牛逼的人提取信息
5、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和體系
6、更牛逼的話,學會使用自動化工具提取信息>
當今時代,每天產生的各種信息層出不窮,加之人類社會的存量信息,總體信息量之巨,浩如煙海。好奇心如我,對各種新知舊聞都會產生興趣,往往獲取信息很隨機,但是但是,結果是疲累不堪,所獲甚少。我們周遭世界的信息里有信號也有噪聲,如何從龐雜的噪聲背景中快速提取出有效信息,用于指導學習和生活,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十分愛看書,看得也雜,買書之快和看書之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買書時往往憑當時興趣,好吧,還有圖書折扣程度,于是導致各類書籍有些泛濫。這樣每周翻看的書有十來本之多,也無規律,拿起哪本是哪本,比如上周,沙發上翻看的有《司馬賀傳》、《小徑分岔的花園》,《自然史》,床上翻看的有《瓦爾登湖》、《科學革命的結構》、《作文七巧》、《錢穆傳》、《智慧書》,辦公室細讀的有《理解媒介》、翻看的有《融合元年》、《融合坐標》。各種書都是看了幾頁、十幾頁、知道了一些概要和概念。但所有這些在腦海里并未形成有組織有體系的印象,估計過不多久,就會煙消云散。(另,強烈推薦一下,《瓦爾登湖》和《科學革命的結構》這兩本書,怎么有這么牛逼的書?太值得反復閱讀了。好吧,《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遠在20多年前我高中時代通過看一本中國人寫的科技哲學書有所耳聞,當時記住一個詞,范式,但并沒有深入理解。上周,又記住一個詞,不可通約性,還是沒有深入理解。《瓦爾登湖》這本書,囤積于19年前,由于最近對自然主義文學以及和自然相關的讀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隨手一翻,將其拿出,沒想到這本書,關于自然和心靈的體悟如此深得我心,而19年前,我只記住了作者的賬本后將其束之高閣。)
但愿前面堆砌的文字不是無效的噪聲信息,我只是希望鋪墊這些外圍信息能獲得大家共鳴(當然,也可能是非共鳴),能共同從一個視角來解答,本文標題所提出的問題。這里,我只能從一個幾近迷失于信息之海的反例,來說說,自己對從噪聲中找信號的思考。
一、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什么自己不需要。這個對我太重要,因為買書和看書的矛盾,買一堆自己短時間內并不會翻看細讀的書,人為的給自己制造了很多噪聲。在購書沖動和錢包有限的爭斗中,我理了理自己近期的閱讀傾向,那么偏離這個傾向的書,就自動被排除了。也許以后會有其他閱讀愛好,那以后再說。近期我的閱讀偏好是,人物傳記和人類通史、寫作指導、自然文學和科普、管理和育兒。所有我看的書都應基本上在這個范圍,這意味著近三個月,我得約束自己,不要再東奔西跑亂翻看一氣。
二、精讀泛讀相結合,精讀不可或缺。作為一個泛讀泛濫受害者,我必須說,要死死抓住精讀這根救命繩。只有精讀,仔細體悟,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模仿、結構、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自己給自己搭建航船、營造自己的救生設施,確保航行順利,而不會被在信息迷航中淹死嗆死。對于我剛剛起步的精讀設想,兩個月內要求自己在精讀基礎上粗寫5篇讀書筆記和讀書隨想,給自己的讀書留個小小的痕跡。希望能實現。
三、信息提取經常復盤、回顧,溫故而知新。在信息獲取的道路上,我屬于只記得采摘,而忘了盤點的那種人。所以,其實各種物理知識庫存活挺多,但庫管自己也不知里面放了啥,需要的時候,很可能又是全網搜索,很可能又搜出一堆噪聲。所以近期,我在對自己各種網盤和筆記進行清理和分類標識,刪除一些冗余無效的,把精華的加精。也復盤自己的片斷思考,把自己稍縱即逝的想法記下來,為以后有體系的復盤提供素材。
四、利用人際圈提取有價值信息,跟著優秀的人,牛逼的人提取信息。現在的社會化媒體提供了諸多方便讓我們可以接觸到行業專家所思所想,他們提供的信息應該是有價值的人信源,值得重點關注。比如牛人推薦的書單,一般我都會搜索一下,了解大概,并從牛人書單了解牛人思維過程。也會通過豆瓣評分來挑書來選書。
五、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體系。這個不展開了,最近有網絡熱文在說這個問題,可以比較幾篇來看,最好有自己建立知識體系的心得。
六、暢想一下,最好有自動化信息提取工具。作為小白的我,深切體會到這樣的工具是很有必要的,甚至有自己一試身手解決這一問題的愿望。打住,這顯然不是我力所逮,暢想即可。巴菲特老人說的,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范圍,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外,所有的努力費時費力然而空無一獲。
是記之,個人視角的信息過載時代的信息提取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