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忘記,上一次全然地沉浸在書里,每翻開一頁都有一種充滿樂趣與驚喜的感覺是什么時候!而這本《翻開這本小小的書》里豐富多彩的創意,絕對會顛覆讀者對于“書”的固有概念,并且充分地滿足人們對書的喜愛。
為了能夠更好地陪伴女兒讀書,我開始接觸繪本(也稱作圖畫書),了解繪本,并在感受繪本無窮魅力的同時,深深地愛上了繪本。
《翻開這本小小的書》,讓我一口氣連讀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驚喜,每一遍都有全新的發現,每一遍都不由感嘆原來繪本的世界里可以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內容!
奇妙的循環故事
我想,每個人都在童年時期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吧: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故事講的是:從前有座山……如此循環往復,無休無止,卻也讓孩子們欲罷不能。
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看,處于童年期的孩子們更喜歡那些熟悉的內容,歡快的節奏感,以及類似歌謠一般的韻律。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在成人看來似乎單調的故事,卻能成為孩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同樣的故事結構,在本書中也有所體現:
小紅書里的瓢蟲,手里拿著小綠書;
小綠書里的青蛙,手里拿著小橘書;
小橘書里的兔子,手里拿著小黃書;
小黃書里的棕熊,手里拿著小藍書;
小藍書里的巨人,卻無法翻開手里的彩虹書。
于是,所有的動物朋友們都幫助這位藍巨人翻開彩虹書。而書里的故事,恰恰又是一次重復與循環。
單純看內容,很容易感到枯燥無聊。但是,繪本作者用色彩斑斕的背景紙頁,通過手工的方式,一點點讓讀者自己創造出這個神奇的彩虹書,仿佛讀者也成了這些動物朋友們的一員。
甚至,可以感覺到作者的用心,通過孩子們自己親自動手,打造出一本屬于自己的彩虹書——同時,正在看書的小讀者,儼然就變成了書中的藍巨人。這樣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拉近了讀者與書中人物的關系。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
奇異的反差效果
雖然這本書名字是“小小的書”,可是書本身卻并不小。這與名字略帶沖突的感覺,在隨后的故事中更加突出:小小的瓢蟲出現在最大的小紅書里,依次出場的動物越來越大,而出現的書卻越來越小,大棕熊出現的小黃書已經快成小紅書的2/3了,而最大的藍巨人,居然擁有最小的彩虹書。
這樣反差的感覺,讓人不由感到奇異古怪,可細細想來,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動物的大小絕非與自然一一對應。在孩子想象的空間里,每種動物的大小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定位。
而另一方面,也許作者想通過這樣反差效果,來凸顯出書的奇妙——即使是小小的彩虹書,也可以寫下所有小動物的故事;同樣,即使一本小小的童書,也可以裝得下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夢幻與色彩!
另一處反差,是故事前后對應的部分,打開小紅書,滿眼的紅色,而小綠書里的青蛙在青青的池塘里,小橘書里的兔子在橙色的草地上,而小黃書里的棕熊則帶著伙伴們滑過單一黃色的跑道。
可是,一本本書合上,卻發生了奇妙的反差對比,每種動物的場地,都浸染了其他不同的色彩。
每一位小動物都因為與其他動物的相遇,而在自己的生命里,變化出新的色彩。如此,作者幾乎不需要任何語言,就可以讓孩子們體會:生命因不同而多彩!這也讓孩子們能在合上書之后,想到與伙伴們分享這個奇異的小小書!
奇幻的細節描寫
如果把《翻開這本小小的書》當做簡單的手工書,那么,它所獲得各大圖書大獎就真的被低估了。
在我連續三遍翻看的時候,每當看到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會充滿驚喜與好奇,不知道這本書里還有多少“寶藏”等著我去開采!
有人可能會很不屑——“一本童書而已,孩子們能找到那么多的細節嗎?這么多的細節對孩子來說根本沒有什么意義嘛!”
我想恰恰相反,成人帶有固定思維,看書習慣性看文字,同時會過濾掉非主線信息。而孩子則會在一次又一次翻看繪本的時候,因為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獲,感到如我剛才體驗到的喜悅,并促進孩子們再一次翻開這本書!
例如,每位小動物出場前,書的封面都會透露出它們的身份:小紅書上的紅底小黑點,小綠書的綠色荷葉,小橘書上的胡蘿卜,小黃書上的蜂蜜等等,都在給小動物的出場做了一些小小的鋪墊。
甚至,可能你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無意中都會去猜測,下一個會是誰呢?
另一處細節,更體現出作者的用心。
每位小動物出場,除了拿自己的書,還會帶著自己的小物件。例如:小瓢蟲的茶杯,小青蛙的禮帽,小兔子的懷表,以及大棕熊的雨傘。
可是,當他們一位一位隨著所屬書頁的合上而退場時,卻相互贈送給對方自己的物件作為禮物:大棕熊揮舞著小青蛙的禮帽,小瓢蟲給兔子戴上自己的小茶杯作為吊墜,小青蛙在池塘里躺在棕熊的雨傘里,而小瓢蟲的花園里擺放著兔子的懷表……
書中彌漫著分享的樂趣,也讓小讀者們體會到分享帶給他人和自己的快樂!
最后,我想我還會不斷不斷地翻看這本小小的書,尋找里面蘊含著的大大的驚喜,而下一次,也許就是等女兒長大一些,與她一同感受讀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