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如何用三個問題去做更理性的決策?

來吧,來吧,我們終于要談理性啦!

1

直接上答案,我有三大話術:

  • 這件事是不是高概率正確?
  • 這件事一定是對的么?有沒有其他可能?
  • 我判斷這件事,是不是靠污化心智程序完成的?

我將這三句話總結為PPS理性決策自檢模型:概率Probability、可能性Possibility、程序Software。在每次決策行為前,向自己提出這三個問題,會持續提升理性能力,讓自己更加符合真實世界的樣子。

不要看三句話簡簡單單,做為話術,背后必然包含著關鍵邏輯。我們分別來看:

第一句話,“是不是高概率正確”,背后的邏輯是:要求使用概率論的思維方式(用概率而不是用確定性)來思考、分析和判斷假設。比如說有人過馬路,從來不左右看,他們說“反正車又不會撞到我”,這就是非理性決策。你不能說他們一定會被車撞倒,而是要說,這樣的人要比那些小心謹慎的人更高概率遭遇交通事故。還有一個邏輯就是要求把握對事物發展更為本質的規律,很多時候表面規律和本質規律是不同的,比如說:冒著氣的液體才是燙的,這是表面規律,但是滾燙的油并不冒氣,說明本質規律是:超過一定溫度人們才會感受到燙。

第二句話,“這件事一定是對的么?”,注意,當提到“這件事”的時候,如果用書面用語表示,就是:這個實例,要自然而然想到英文單詞:What。黃金思維圈中的What就表示“實例”的意思,因此,這個話術背后的邏輯是:要求使用黃金思維圈的方式來對事物判斷,比如別人在開頭條號寫文章,你也去開,你就必須要問問自己,這件事對么,有沒有別的選擇。那么,如何思考別的選擇呢,只要使用Why - How - What的方式,立刻就可以推導出可能更好的選擇。

第三句話,“判斷的依據是不是污化心智程序”,我先舉個例子,后面具體講解什么是污化心智程序,你可以先理解它是病毒程序。比如說很多人無法區分“建議”和“質疑”,同時,無法把握遇到“質疑”時自己應該呈現的行為方式,所以,當有人給自己提建議的時候,自己會用“病毒”程序將對方的行為判斷成“質疑”,并且繼續用“病毒”程序調取自身一個奇怪的行為:表現得很生氣,嚇走對方。這整個過程,自己的判斷就是被病毒控制了。所以,這句話術背后的邏輯是:要求思考自己使用哪種心智程序在判斷問題

好了,通過我給出的三句話術,四個要求(要求使用概率論的思維方式、要求更注重把握事物本質規律、要求使用黃金思維圈的思維方式、要求使用正確的心智程序),你明顯地可以區分出來,我舉出的四個案例是非理性的!

2

理性和非理性為什么那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了我們的解釋和決策。那解釋和決策為什么那么重要?不同人的解釋系統不同,所以,他們會將同樣的事情解釋成完全不同或者對立的樣子(例如:積極和消極),由于解釋的不同,就會導致決策也謬之千里(概念:本質上是混沌系統對于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也就是說,越好的理性狀態,越容易在世界上獲得優質生存、競爭優勢的可能,而越是非理性,越容易處處碰壁,各種不開心!你看,我使用的是“越……,越……”,而不是說“一定怎么怎么樣”,其實就是概率的思維方式。

來看看我的解釋系統流程圖(比一個月之前的更加清楚了):


理性的你喲,可以點開圖片查看大圖

在遇到任何一個刺激的時候,我們的解釋系統會根據認知緊張程度,調用不同的系統進行解釋,總的來說會分為兩類:經驗系統和理性系統。這里有幾個關鍵假設:

  • 由經驗系統做出解釋的事情會直接投放決策;
  • 經驗系統會解釋日常95%以上的事件;
  • 經驗系統中包含一部分理性的成分,但是依然有大部分是非理性的。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如果未經訓練,我們日常的若干行為都是處于非理性解釋和決策的,得到的結果很難可控

如果你只是想成為一個上班族,每天朝九晚五,沒有想要升職加薪的需求,只是領著工資并在下班后搞點小興趣,那就不需要考慮太多理性的,因為理性確實會有點累。

可是,這是20世紀的生活方式了,現在的世界這么快,但凡是希望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或者說自己想要實現自己價值去創新、創業,還是要去做投資決策(金錢投資、時間投資、情感投資),都需要理性來支持!沒有理性,可能會反復犯錯誤!

另外,說到重要性,我還要多說一句,在我的現有價值觀的四條內容中,第二條就是:理性決策。這是我認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

3

到底什么是理性呢?

我們的大腦可以類比成一臺電腦:

  • 有一些進程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運轉,比如說風扇轉數會根據CPU的溫度變化而調整,比如說硬盤會根據硬盤運轉情況定期整理碎片,這些你都看不到。這些你看不到的底層程序,對應著一種心智,被稱為:自主心智
  • 有的人硬件條件很好,運行速度很快,比如說他的理解速度非常快,舉個例子:楊康和郭靖,一個快一個慢,楊康理解事情就非常快,而郭靖要練練練好久才能明白。這對應著一種心智,被稱為:算法心智。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商測評,就是對算法心智進行檢測的一種方法。
  • 如果一臺電腦只有硬件難道就夠了么?或者說,只有智商高就是好的么?那并不見得,你必須有好的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對應著另外一種心智:被稱為:反省心智
    好了,一臺電腦基本構架都已經完成了,接下來要裝軟件了,軟件也分為兩種:
  • 心智程序。比如說前人總結好的經驗、規律、方法、模型等,這些軟件更高概率地符合真實世界的樣子,例如我經常提的:PORT、RSQC、黃金思維圈、三觀體系、解釋系統等等。心智程序可以讓電腦整體效能獲得提升。
  • ** 污化心智程序**。比如說偏見、傲慢、鄙視、苛刻、自以為是、情緒、非理性判斷等等,會導致電腦整體效能降低的程序。

當然,這些概念的描述都是用類比完成的,只是便于更容易理解而已,實際概念還是和上述內容有較大出入的。

說到這里,我們就可以來定義理性是什么了,理性就是計算機運轉心智程序并取得結果的能力。只不過,這臺電腦不是僅僅要運算速度很快(也就是說智商很高),而是操作系統要高級、軟件也要好,即:反省心智和心智程序都要好才行

想想看,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自己那么聰明,但是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犯錯的總是自己、只知道多做事情而不知道停下來反思、覺得看上去努力就夠了……就是因為不理性!

如果能夠把這三大心智、兩大程序的概念弄清楚,就很容易明白:為什么聰明人會做蠢事。所謂的聰明人就是算法心智很高;做蠢事,說明自己的理性決策能力很低,也就是說自己不理性!所以,當我們再說到“理性”的時候,是指反省心智應用的結果,而不是智商高低。智商高,不見得理性,有的時候,智商越高、越蠢,因為他的硬件太快了,但是跑的都是污化心智程序。

4

我們也不能抱怨一個人不理性,因為錯不在他,而是在于進化。

從物理的角度來看:生命體如果想要維系生存,會本能地將自己的耗能降至最低,比如說:熊冬眠貓曬太陽,還有大家想躺著賺錢。你看,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擁有的能力是什么?除了一些基礎功能,比如說心跳、呼吸之類的,就是吮吸,只有這一種本能能力,并且所有需要耗能的器官都處于待生長狀態。尤其是大腦,通過對大腦的研究發現,大腦的發育受外部環境影響,如果沒有良好的哺育,或者環境惡劣,大腦會緩慢生長來降低能耗。

這就是能耗最小原則。這是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保護機制,能夠確保人更高概率活下去的機制。所以,只要非必須,就把能耗降至最低,這就是能耗最小原則。

在非必須的情況下,大腦會處于進程一狀態(類似《思考,快與慢》中提到的直覺狀態、系統一,也就是我說的解釋系統中的經驗系統),用極小能耗去運作自己。雖然,進程一可以幫我們自動化地、極低能耗地完成呼吸、吃飯、走路、做熟練工等任務,但是,依然有很多需要調用進程二來處理的事情,比如說:未接觸過的事情(帶來認知緊張)的決策。

還是因為能耗最小原則,如果在非必要時間,將不啟動理性系統去分析、思考、判斷和決策。于是,這就產生了另外一種情況:認知惰性。只要可以不去思考,就用直覺系統或者經驗系統去決策。

要知道,能耗最小原則是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保護機制,就好像囤積脂肪一樣,是為了意外發生時讓自己能夠更大程度地活下去。可是,這種機制,放在當今時代,已經完全不適用了,尤其是認知惰性,越是在認知上懶惰的人,越容易被淘汰

好了,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么很多人不理性呢?答案是:認知惰性限制了反省心智調用高效的心智程序,而是用算法心智在運行各種污化心智程序啊!比如說:你用iMac電腦,上面安裝了winxp!

這句話請反復閱讀!因為,雖然是進化讓你擁有認知惰性,但是你允許認知惰性跑來跑去,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如何調用更好的心智程序呢?我在開篇已經提出了三個問題了,還記得PPS理性決策自檢模型么

理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個理性人,即便沒有任何的資源和能力,都可以在長周期的時間視角下獲得不可小覷的競爭優勢。很多人認為理性人沒有情感,這是典型的非理性判斷,越是理性的人越能支持感性,但是反過來就不成立,越是感性的人不見得越理性。

我現在有個理論體系,共分為七個層次,我將其起名為七層塔計劃,我要和一群伙伴共同打造這七層塔。分別是:

  • 三觀體系
  • 解釋系統
  • 認知及心智,如何支持更高效地解釋和決策
  • 原則、信念及重要推論
  • 改變,如何將上四層的內容應用到助人改變中去
  • 自我管理,如何用自我管理支持更好改變
  • 目標管理,自我管理的切入點

上面四層是我的理論體系,下面三層是我用該理論體系來改造世界的切入點,這也將是我可以貢獻給世界的價值,是我終其一生努力的方向。(而理性,貫穿在整個七層次之中,你想想看,理性對我來說是多么重要!)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希望我也能造出這七層塔!你愿意和我一起來建塔么?不僅僅是讓自己變好,更重要的是讓更多和我們同頻的人,越來越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