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錢鐘書先生曾對“快樂”做過解釋,“快”指的是迅速短暫,“樂”就是心情愉悅,“快樂”就是迅速短暫的愉悅。在我們生活中為了這片刻的愉悅,就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即便如此,卻沒人愿意放棄追求。關于快樂的解釋可以有很多種,關于如何才能快樂也是見仁見智,我沒辦法把所有人的看法都容納進去,因此今天只談“專注與快樂”的關系。
? ? 看到這里,我是要說專注就快樂或不專注就不快樂嗎?事情沒有這么簡單,在拋出我的看法之前,先看看東西方兩位了不起的人物的看法。
? ? 一位是清朝晚期的曾國藩,他在三十歲前跟我們普通人一樣,被世俗欲望牽著鼻子走,沒事愛下下棋,應酬,偶爾講個笑話,看看美女啥的,到了三十歲的某一天,忽然想起要做圣人來,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細致的規定,而在這嚴格細致中他強調了“專注”,比如看書,不看完一本絕不翻下一本,比如書法,不寫完五百字不罷休,在給他兒子的書信中也總是強調這一點。有人看到這里會說,曾國藩說的是成功之道,可不是教你怎么快樂!我的看法是,人活著是追求快樂的,能不能得到是一回事,但必定是追求它的。而曾國藩顯然把專注當做追求快樂的關鍵,拿挖井來說,把水比作"快樂"的話。守著一口井一直挖,除非運氣不好,總會挖出水來(快樂);如果挖到一半沒有水,就去挖另一口井,循環往復,用了更多的力氣和時間卻一滴水都沒得到(不快樂)。從這個角度講,專注的人花費的時間精力成本最小,卻能更快更準確的得到快樂。
? ? 接下來,我們看看西方的一位哲人羅素的看法。他在人為什么不快樂的分析中,提出來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人的專注。不過他的專注,針對的不是我們做的某件事情,而是我們本身,他說人如果總是專注在自己身上就容易不快樂,比如你覺得自己笨、丑、窮等等,就會讓你陷入無窮的煩惱中,或者你覺得自己聰明、漂亮、有錢等等,又會不自覺的陷入自戀之中,擔心某天會失去,一旦失去就各種苦惱。對此,羅素提出來一個觀點,就是不要太關注自己,而要去關注外界客觀的事物,比如看看奧運會、寶強的微博、美國大選等等。
? ? 專注能不能讓人快樂?上邊的兩個觀點好像是矛盾的,一個說要專注到底,挖井挖出水來,一個說不要太專注,偶爾得轉移注意力。回答這個問題,借用一個小故事: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您年輕的時候每天干什么呀?
老和尚:吃飯,挑水,砍柴。
小和尚又問:師父,那您現在每天干什么呀?
老和尚:吃飯,挑水,砍柴。
小和尚:師父,師父,那您現在和年輕的時候比,沒有進步啊!
老和尚:當然有進步了。年輕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砍柴,砍柴的時候想著吃飯。現在呢,吃飯就想著吃飯,挑水就想著挑水,砍柴就想著砍柴。
?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專注當下就會快樂,專注的事情最好是吃飯、挑水、砍柴等外界客觀的事物,否則就會有副作用。不然的話,當你覺得自己笨的時候一直這么想著,覺得自己丑的時候一直照著鏡子,覺得自己窮的時候守在銀行門口……估計沒多久整個人就完了,更別提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