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小妞
每個人都有嘴,可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漂亮話;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說出來的話是你分分鐘想掄起膀子朝他臉上揮一拳的。前兩天就被一名男生講話氣到了,確切的說是感受到了冒犯。我也是慫包一枚,不敢當面跟他叫板,只能暗戳戳的在白紙黑字里討伐一下他。
事件經過是這樣的:這男生和我的是那種相互連名字都叫不全、只是因在食堂熱午飯的時候偶爾碰到了鑒于大家都是中國人溝通不累,所以會點個頭說句“吃好、慢用”這樣的交情。可是,前兩天我在自習區碼字時,他過來和我旁邊的另外一位男生討論問題,我也沒多想什么,就把耳機帶起來邊聽歌邊繼續忙自己的事。
誰知他和那位男生聊完后居然繞到我這里,扯著嗓子就問“忙什么呢?”我摘下耳機就和他說“寫點東西,瞎忙。”話已至此,按照中國人正常的習慣來說,他應該再來一句“那你忙”這個本沒必要開始也沒有實質內容的對話就可以結束了。小伙兒挺不走尋常路,然后我們就發生了如下對話,括號里是我內心呼之欲出想說但又沒種說的話:
他:“你英語學的怎么樣了?”(我和你很熟么?你是我老師還是我爹啊?)
我:“呃,就那樣吧,上次考完后就不像以前那么花時間在這上面了,需要考試的時候再突擊。”
他:“嗨,叫我說你別學了,也別讀碩讀博了,那么辛苦干嘛。女生嘛,好好當個主婦不好么?多輕松啊!”(1.有人問你意見嗎?2.你哪只眼睛看見主婦輕松了?)
我:“呃,可是我什么家務活都不會干,這份職業要求太高,我肯定勝任不了。”
他:“慢慢學唄,這個又不難,女的天生適合干這個。”(喂,婦女維權組織么,這里有個直男癌你們要不要討伐一下啊)
我:“呃,呵呵。你忙。”
說實話,尷尬的不止我一人。我一抬眼,旁邊那位和他討論問題的男生因為他的嗓門和這種言論都尷尬的笑了笑。這不是情商和教養問題,這是智商上的硬傷問題——無可救藥了。
我當然知道這位男生不是故意要讓我覺得尷尬,他可能只是性格豪爽、不拘小節,也可能是真心想給我一些建議。但是,在一個公共場合,本身咱倆就不熟,旁邊還有一位完全陌生的第三方在場,你肆無忌憚的扯著嗓子談論我的隱私、給一些我壓根就不需要的建議(我就不上綱上線的扯上性別歧視了),無論是你的豪爽還是好心,我都受不起。
作為一名沒什么文化的文化人,我也不敢和他武斗,只好冥思苦想,把自己從小到大遇到的那些讓人聽起來別扭的說話方式總結一番,給大家一些入門級的溝通建議。這完全算不上什么說話的藝術,只是讓你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別那么討厭。
1.不要自來熟做好奇寶寶
其實這位男生不是第一次讓我尷尬了。去年我在自習室練聽力時,一抬眼就發現他站在我電腦旁,帶著和現在一樣的表情問了我一樣的問題“忙什么呢?”我當時真是難受極了,一方面確實被他冷不丁的冒出來嚇了一大跳;另一方面也后怕啊,萬一我正在看一些愛情動作片,這局面怎么破啊。
你如果真的很想和對方打招呼或交流,請至少注意兩點:第一,看看時機,別挑對方忙的時候或者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二,出現前請先弄出點聲響,不管你是假裝清嗓子也好還是咳嗽也好,給對方一點提示,省得真遇到讓雙方都尷尬的處境不好收場。
2.不要在公共場合談論自己或他人隱私,尤其是有第三方在場時;如果一定要談也請控制音量。
隱私的定義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以及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
在公共場所高音大喇叭說話的那是兩元店清倉。
3.不要隨便給別人建議,尤其是對方并未征求你時
輕易喜歡詢問你建議的人多半對別人也會有這習慣,不見得就會拿你的建議當寶貝;不輕易詢問他人建議的人你主動說了對方也未必當回事兒。當對方征求你建議時,最好帶上嚴肅的責任心,你隨口那么一提的叫信口雌黃,時間久了難免落個不靠譜兒好為人師的名聲。
4.不要在一句或一段話中出現過多“也許”、“大概”、“可能”等這類不確定的詞
如果你習慣這樣表達,在你看來也許是出于嚴謹考慮,畢竟世上沒有什么事情是完全確定的。但是,這種表達在對方聽來會覺得你這人不太靠譜兒、有推卸責任的感覺。我剛參加工作時有個同事就喜歡這樣說話,后來另一位同事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把工作辦砸了。倆人理論起來,前面那同事說“我都說了大概、可能,你要聽辦砸了能是我的問題嗎?”這位同事道理上未必有錯,但在這辦公室里以后沒人敢和他溝通正事了。
5.不要在一句或一段話中沒有斷句,出現很多定語修飾詞或補充句
這種說話方式我稱之為口頭表達書面化。我有一位朋友非常擅長此道,每次問她一個問題她都能說出一長串句子,其中夾雜各種術語、理論,聽完她的解釋后通常我會冒出更多問題。比如,她的句式通常是這樣的“xxx東西是特別的、尤其的以及非常的xxx和xxx讓你能從xxx和xxx兩種理論去思考xxx方式和xxx方式的可能性從而你能得出xxx結論。”
我承認她很有學問、很愛思考,但我真的很怕和她交流。
6.不要說話說半截
和上面說太多剛好相反的是有些人說話總也說不完整。我這里的說半截并不是腹黑的那種說半截、藏半截的意思,而是真的習慣性只說半截。我之前有位同事(寫這篇文章我才發現原來我身邊曾有那么多神奇人士的存在)做事潑辣、講求效率,可是每次一和她說話就像猜燈謎一樣,非常燒腦。比如,她最喜歡用的一句口頭禪就是“那什么”,而且不是用在句子開頭而是用這三個詞結尾。經典句式就是,“小王,你這計劃做的有問題,它不夠那什么,你再改改。”摔!到底那什么是什么啊。
說話不怕慢,就怕停。想好了就利索說,沒想好就想利索了再說。就是這么簡單。
7.不要做假正經的裝逼犯
每個人身邊應該都會有這樣的人。你和他開玩笑、他和你一本正經;你和他閑聊、他非要用居高臨下的角度才能和你聊下去。
比如,某次和一位不熟的朋友聊起開車這事兒。我說來美國買了車但還沒考駕照,只能自己先去練車場多練練然后再去考。這位仁兄就開始擺出一副非常嚴肅的面孔開始教育你:這么做很危險啊,你請專業陪練了么?副駕駛坐有駕照的司機了么?你不出事便罷,出了事異國他鄉的怎么收場?而且萬一你技術不佳撞到了別人或者損壞了公物怎么辦?付得起責任么?
被他機關槍一般的問句掃射過來,我竟無言以對。
可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前兩天他從其他州旅游回來,大晚上十點多回來,想讓一位同仁開車去機場接他,于是就在群里問誰能來?剛好有車的那幾位同仁恰好比較忙,所以沒應答。只有一位即將要去考駕照的同仁挺好心說要不我去接你吧。假正經老師一秒都沒猶豫啊,瞬間應允。什么專業陪練、損害他人安全和公物,瞬間化為烏有。
說話要看場合,不要任何時候都拿腔做式,啪啪打臉多了也會疼啊。
8.不要總是把別人當Google使,自己卻不肯往外掏一星半點兒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個小師妹,人很機聰明。做任何選擇或有問題時特喜歡拉著不同的人問東問西,嘴甜、態度好。可是,當你給完自己的看法,第二天再見到她關心的問起事情處理的如何時她對你的回復只有一句“我當然有自己的決定呀,不能輕易告訴你啊。”那種有點嬌嗔又讓你措手不及的態度逆轉簡直能把你憋成內傷;又或者當你有問題想要詢問她時,她永遠都不會告訴你任何一點自己真心的建議或答案。
其實這種人不是靠教說話技巧能解決的,說白了骨子里就是個不信任他人又自私的人。
9.不要讓對方聽半天都不知道你到底想說什么
當你一次、兩次聽不懂對方說什么時,可以懷疑自己的智商,當你總是聽不懂對方說什么時,請質疑他的溝通能力。這是我從我室友身上get到的。
作為一枚學渣,每次我要和那位本科北大畢業、上周又剛取得博士學位的室友對話時就深深感受到了上天的惡意:他老人家真的很公平,給了你一個好頭腦,就不會給你一張會說話的嘴。
比如,我剛來時,問她當地的網絡套餐有哪幾種,她和我講經濟學中的定價原理;比如,她和我講了五分鐘屋里的暖氣片涂料加熱后會分解出上百種化學物質,而這些物質又和空氣中的什么結合后能釋放出什么有毒氣體。后來我實在聽不下去她的那些學術名詞了,就打斷了她問她究竟想說什么,她說“多開窗戶”。
你們get到我想說什么了吧:清晰表達、不跑題;先說結論、再解釋。
10.不要總是在對方面前把“這很簡單啊”這句話掛在嘴邊
同樣,總是在同學、同事和朋友面前說這句話的人不是情商問題,而是智商上的硬傷。先不說講這句話時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多傷人,最招人煩的就是那種明明他對你的專業或工作內容一無所知,僅憑莫名的智商上的優越感和自信就開始給你下判斷。世界上最想讓人撞墻的事情之一就是:身為一名內行你卻要聽一名門外漢來點評你的工作。
“你這事兒又不難,就是體力活嘛”、“這很簡單啊,你半小時就應該搞定了”、“我覺得這項工作不難,你用一天就足夠完成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不了解不虛心請教也就算了,還瞎BB,這種能讓你吐血身亡的人只是把他拉黑友盡都算你太仁慈了。
其實這10條“不要”真的都是好好說話的基本款,雖然不能保證讓你人見人愛,但至少保證你和人聊天時不被打、初步留個好印象吧。文字是把雙刃劍,讓它成為你防身的利器而不是殺人殺己的工具。
END.
謝謝你不吝點贊或評論。轉載請務必簡信聯系,還望體諒原創者的勞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