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原文直解
在虔與于中、謙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顧于中曰,“爾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當。
先生曰:“此是爾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眾人皆有之,況在于中?卻何故謙起來?謙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論:“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他作賊,他還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內,自不會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嘗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聰明,他人見不及此。”
【直解】在贛州時,陳九川和于中(陳榮捷說應當是子中,名夏良勝)、謙之(鄒守益、字謙之,號東廓)一同侍奉先生。先生說:“人人胸中都有個圣人,只是自己不夠相信他,因此把自己心中的圣人給埋沒了。”然后看著于中說,“你心中原本有個圣人。”
于中站起來說,不敢當。
先生說:“這是你自己本來就有的,為什么要推辭呢?”
于中又說:“不敢。”
先生說:“眾人都有,何況你于中呢?為什么要謙讓?這個事情上謙讓不得。”
于中于是笑著認同了。
先生又說:“良知在人心中,隨便你怎樣,都不會泯滅的。即使是盜賊自己也知道不應當做盜賊。你叫他賊,他還會羞愧。”
于中說:“只是良知被物欲遮蔽了。良心本來就在,自然不會消失的。好比云遮蔽了太陽,太陽何嘗消失?”
先生說:“于中如此聰明,他人見識不到此處。”
筆記
于中這個比喻很好,良知在心中,如同太陽在天空,太陽有時候會被云遮蔽,良知有時候會被私欲遮蔽,只要掃除私欲,良知就如同太陽一樣當空照耀,光芒萬丈。
王陽明有四首詩詠良知: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有一個故事說明盜賊也有良知。
王陽明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了一名盜首謝志珊。這個大盜冥頑不靈,面對各種訊問強烈頑抗。
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
王陽明說“做人應有良知,而你的良知……”
盜首卻反駁道:“我無良知,生性喜好殺人放火。”
王陽明說“不見得如此。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
大盜說:“脫就脫!”
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
大盜仍然是不以為然的樣子:“光著脖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么大不了的。”
又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
大盜慌忙擺手說:“不,眾人旁觀,太羞恥了!”
王陽明說:“這就對了,在你心中最后還剩有那么一點兒羞恥感。而這點兒羞恥感又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表現。一個新生兒是決不會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見就是像你這樣十惡不赦的家伙,我照樣可以和你談道德良知。”在王陽明所標舉的“道德良知”感召下,大盜將自己的罪行一一如實供出。
(故事內容抄錄自余姚龍泉山中天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