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下定決心,把我關于理財、投資、創業的一些研究分享給大家!
就起個名字叫做《百萬富翁初級入門教程》吧。
從大學畢業,到成為百萬富翁,我個人用了3年時間,但當我把中間的經驗總結出來之后,我的朋友只用了兩年多就做到了這一點。如果當年一開始我就能悟出這些,會讓我后來少走很多彎路!
如果你個人凈資產已經過百萬了,這篇文章不看也罷。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這么多錢,這篇文章可能就此改變你的命運。
幾年來,我一直在做關于理財、投資、創業方面的研究,并且進行了大量的實踐。也幫助幾十位朋友達成了這樣的夢想。
人的貧窮,主要是由思想的貧窮造成的。要想擺脫平庸,首先要轉變思想。你的頭腦是你最有用的資產,但如果使用不當,它會是你最大的負債。
今天我會把這些簡單實用的原則分享給大家,結合具體事例,有10個人看過這些故事,3個人沒有變化,6個人成為了百萬富翁,還有一個人,也許就是正在看文章的你……
隨著物價上漲,成為百萬富翁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很多人畢業不到5年就實現了這個夢想,但也有人辛苦工作了十幾年依然是兩手空空。
是什么阻止了我們致富?拋開家庭背景、學歷、個人能力、機遇不談,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人的思維方式。
小故事1:有人問我借錢怎么辦?
小李和老張本來是不錯的朋友,沒有利益瓜葛。但有一天,小李突然給老張打電話要借2萬元急用。沒有說這個錢做什么,老張認為大家關系一直不錯,不借不好意思,就給了小李2萬。
可是一晃1年過去了,小李沒有還錢的意思,老張也不好意思催,最要命的是,小李總是躲著老張,半年也不敢露面,搞的連朋友也做不成了。
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太常見了。本來是出于友誼、善意,到最后搞的朋友反目,兄弟生分。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
首先,要搞清楚對方借錢的具體用途。如果是消費,最好哭窮推掉。如果是生意周轉,確定對方有能力、有信用償還,在做考慮。如果對方閃爍言辭,或者隱瞞用途,一定不要借。
人不可靠,借錢必打水漂。有很多人,不存感恩之心。無論你如何幫助他,他都會覺得理所當然,也不會記你的好,只會對你心生埋怨。
其次,怕不借傷感情。很簡單,直接資助,不要求償還。說清楚,是給的,不要還。比如對方確實有急用要借3萬,人品能力也十分認可??梢詮娬{自己的困難,然后資助1000元,不要求還。
這樣,以后大家見面還是朋友,誰也不會難看。記住一句古話:杯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不是幫的越多越好。在別人急需幫助時,小小的恩惠也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如果不分情況持續性的幫扶,會滋生他人的貪欲。
前些年一位朋友在供銷社工作,他給我講起了“賣糖”哲學。他說,當你賣一斤糖給別人的時候,首先要少給,慢慢的往秤盤里加,這樣買者就會心懷感激之情,認為你這個人特厚道。話又說回來,如果一開始你就給多了,再逐漸的從秤盤里向外拿,買者就會漸生怨恨,認為你吝嗇摳門。同樣是賣出一斤糖,策略不同,結果迥異。
其實,送人以米和賣人以糖是一個道理,都需要把握好一個度,讓別人極度需要、在心存感激之時施以援手,則會收獲善待與禮遇。人是有欲望的,有時欲望是會不斷得到膨脹的,這就是欲壑難填。
天天做好事的人,得不到大家的稱贊。因為人人都覺得平常、理所當然。某一天,這個好人沒有出手,或者做錯了,反而招來了無數的非議與責罵。
小故事2 邊際效用在理財生活中的應用
拿吃餅來說,當我們很餓的時候,吃第一個燒餅帶來的收益與幸福感最高。好似久旱逢雨,雪中送炭。
吃第二個燒餅時,肚子已經不像前面那么餓了,同樣的燒餅帶來的收益與幸福感開始降低。
當我們吃到第七個燒餅時,已經撐的不行了,燒餅已經不能再帶來收益與幸福,產生的是苦痛與厭惡。
如果把滿意度按10分來評估,那么當吃第一個燒餅獲得的滿意度是9,第二個燒餅可能就是8,依次類推,吃得燒餅越多,獲得的滿意度可能就越來越低。但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總滿意度增加幅度越來越小,最后會成為負數。
同樣的燒餅帶來的幸福感與收益不同,消費者在逐次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
這個理論可以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們明白,所有的事兒都講究“度”,并不都是多多益善。
愛情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青少年時期,我們就像走在干涸的沙漠,極度需要愛滋潤。當遇到第一杯水時,那種幸福是難以忘懷的。所以,所有人對初戀都記憶深刻。而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數量的增加,對戀愛的熱情會直線下降。
所謂婚姻的五年之癢也好,七年之痛也是同理。成年累月和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兒……
帶一只手表看時間,效率高,如果帶著2塊手表,反而產生了混亂,該以哪個表是準確的呢?
擁有一部手機時,產生的收益最高,如果踹著5部手機上街呢?可能會被警察詢問。
效用總是和稀缺聯系在一起的。同樣一杯水,在沙漠中意味著生命,而在江河中卻微不足道。同樣1000元錢,對于貧困山區孩子,是3個月的生活費,而對煤老板來說,恐怕不過是一頓飯。就消費而言,人們重復消費的越多,每增加一份投入,所能得到的滿足感越少。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在日常家庭開支中,如果能有意識地運用“邊際原理”,將有助于我們節省大筆的資金。
大多數人不計算,僅憑心理感受,錢財亂花,結果造成支出浪費。本來100元可以吃一頓飯,結果吃了300元,還造成了血壓上升,胃疼腹脹;
本來10萬元買車就行,結果攀比買了16萬的車(其實4個輪子差的不多,都是中檔貨色)。
從邊際原理中可以看出,亂消費不僅沒有實用價值,而且可能起負作用。有的家庭孩子本無心學習彈鋼琴,當家長的自己不懂卻硬要花幾萬買一架,結果成了昂貴的、毫無意義的擺設。商品買回家不經常用就意味著浪費,因此,不能沖動地因為流行、降價而買回目前并不需要用的商品,正所謂“有錢不買半年閑”。
前面說的,杯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也是這個意思,如果給予的太多,反而會產生壞的結果。
一味的做老好人,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家長溺愛孩子,孩子長大后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不考慮他人。也不會對父母心存感激,也是屬于這樣的例子。
故事3 擁有、失去與未得到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套房子要出租,精裝修、地段好,他自己報價4000元/月。來了幾個人看房,都覺得太貴,希望降價到3500元。結果他就是不肯降,這樣一拖再拖,房子空置了半年。
我問他:為什么不能便宜快速租掉?他說:裝修這么好,租便宜了不劃算!
空置半年已經至少損失了21000元租金,還不算物業費。但從房主的觀點看,反正房子在那里,空著就空著吧,似乎沒有損失什么。
這就是理財中人們常犯的錯誤:對于尚未得到的收入麻木,不敏感。對于已經擁有的過度在意。
假如,我從這位朋友的背包里拿出2萬1千元現金,然后當著他的面一張張撕掉,估計他會立刻蹦起來,阻止我的暴行。
兩者性質是相同,但前后的反應大不相同。2萬元可以買5臺IPAD2,可以去美國玩7天,也可能是農村孩子兩年的生活費。但是因為這些收入尚未得到,人就不會太敏感。
如果這些錢一直裝在我們的錢包中,突然被人拿走,多數人會暴跳如雷,立刻罵娘、報警。
繼續舉例子,有人原本打算送老李 一輛電動車,后來對方說車被親戚拿走了,老李會有些沮喪。但不會太在意。
而老李自己的電動車停在超市入口,被賊偷了。估計老李會難受好幾天。
同樣的道理,也用在對生命的關注上。
大多數的疾?。òò┌Y)都可以通過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大家都不愿意主動去體檢。原因很簡單:體檢只會帶來兩個結果
1 ,沒啥事,心里石頭落地。 和原來一樣活著。
2, 檢查出問題,立刻變成病人,甚至直接被判死刑。
參加體檢,意味著有可能失去。如果不去,保持現狀,似乎不會有損失。于是大多數人選擇直到疼得滿地打滾才去醫院,花更多錢受更多的苦。
人很怕失去,而不在意未得到。
最后提個問題:? 地上有? 一毛錢,你會不會去撿?
如果這 一毛錢 是你剛從自己口袋里掉出來的,你會不會去撿?
前面講的人很怕失去,而不在意未得到。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很多股市中的現象。
先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 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A。
按照傳統經濟學,選擇A是錯的,因為40000×80%=32 0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
這個實驗結果是:大多數人處于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按_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這就是股票漲一個漲停,就跑路。錯過了后面的連續大漲。
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賠則拖,贏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的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于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
剛被套住時,都不愿意止損,不想承擔損失。但是如果持續下跌,人們會擔心更大的風險,更多的損失,這種恐懼會持續增長,讓人難以承受。為了減少預期的損失,拼命割肉會成為一種實際行動。但明白這種非理性的行為之后,才有可能更科學、更客觀的做出判斷。所以,大家現在要克服這種恐懼,畢竟不是08年,一定不要割肉。
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個物品,就會過高的估計這個物品的價值。
行為經濟學的另一位重要開創者 理查德·泰勒教授,曾經找了一些加拿大的學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第1組:泰勒教授準備了幾十個印有校名和?;盏鸟R克杯,這種馬克杯在學校超市的零售價是5元,在拿到教室之前,教授已經把標價簽撕掉了。泰勒來到課堂上,問學生愿意花多少錢買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第2組:泰勒教授同樣地來到第二個教室,但這次他一進教室就送給每個同樣這樣一個杯子。過了一會兒教授說由于學校今天組織活動開大會,杯子不夠,需收回一些。老師讓大家每人都寫出自己愿意以什么價格賣出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實驗結果顯示,在第1組中,學生平均愿意用3元錢的價格去買一個帶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2組,當需要學生將已經擁有的杯子出售,出價陡然增加到7元錢。
相對于獲得,人們非常不樂意放棄已經屬于他們的東西。泰勒把這種現象稱為“稟賦效應”。
應用在借錢上:借給一個朋友1萬元,兩年以后問他要。對方即使有實力還錢,也是支支吾吾的不愿意。
原因:你的一萬元,被你的朋友借去了。他擁有的時間一長,就理所當然的覺得這是他資產的一部分,一旦讓他吐出來,會很難受,就像是你搶他的錢一樣。
所以,借錢給別人,最好按月收利息,或者讓對方分期付款。不斷的提醒朋友:這個錢不是你的。這樣被欠債的幾率就降低了。
看看銀行借錢都是這樣,要求每個月換。如果銀行借你10萬,告知你3年后一次連本帶利歸還,估計大多數人都還不上。因為在心里上早就以為錢是自己的了。
還有,當你看到某種“不滿意七天可以退貨”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許真的可以退貨,但當你把一件商品帶回家試用時,“稟賦效應”就已經開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你不太可能把已經擁有的東西退回去。
談戀愛,很多小年輕,稀里糊涂的相愛了,相處一段時間。發現不斷的爭吵,不合適。但是因為“稟賦效應”,大多數人會選擇將就著,湊合著談下去。
都會說:“其實他身上還有很多優點?!薄捌鋵嵥龑ξ彝玫摹!薄耙呀浉冻鲞@么多了,實在割舍不下”,所以很多人在一起都是湊合著。一旦真的分開了,估計沒有人會回頭。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簡單的小道理,但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這是導致很多人生活窘迫的直接原因。下面我們將把一些簡單原則告訴大家。
區分投資與消費
人人都在花錢消費,錢總是越花越少。但也有人能讓錢越花越多,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只要能區分投資與消費,人人都可以做到。
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課上,學生們學到的第一個概念,就是要區分“消費”行為與“投資”行為。
花錢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消費,比如購買食物、衣服、家用電器、出去旅游、看電影等等,花這些錢是為了獲得快樂、享受生活,但花出去就再也回不來了;另一種是投資,把錢變成房子、股票、黃金,這種花錢是為了讓“錢生錢”,將來可以變更多的錢回來。
五年前,用20萬元人民幣買輛汽車,現在這輛車成了舊二手車,最多能賣10萬元。但當時,用20萬買套小戶型房子,現在卻可以賣到40萬。
都是把錢變成東西,但結果完全不同。買車的人,用了5年的時間把20萬變成了10萬,錢越來越少了,這個屬于消費。買房的人,卻用相同的時間,把20萬變成了40萬,錢越變越多了,這個就屬于投資。
大部分普通人把賺來的錢都用在消費上,很少涉及到用錢“生”錢,所以他們的錢越來越少,總是不夠花。
那么消費與投資怎么區分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今天花出去的錢,將來能不能增值變現。今天花掉的錢能否為明天源源不斷的帶來財富。
在北京,大多數人自己住的房子市價都超過了百萬,貌似人人都是百萬富翁了。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不能把房子變現,如果賣掉了就要露宿街頭。買房的自己住的行為,實際上不是投資,而是一種消費。因為花出去的錢,未來無法收回。
有個小故事:
老張下班路過寵物市場,看見有一只小花狗十分可愛,于是花100元買了下來,他本來打算帶回家自己飼養。結果,剛牽著小狗過了一條馬路,就有人問他:“你的狗賣不?”老張隨口說了一句:“賣,300元。”沒想到那個人沒有還價,當場掏錢,抱著小狗就走了。
如果老張買了小狗以后,把狗抱回家,這個行為屬于純消費。但他隨后把狗加價賣掉了,這個行為就成了投資。
可見,衡量投資與消費最簡單的辦法是:現在花出去的錢,未來能不能增值變現。
控制過度消費
資產是能讓錢流入你口袋的東西,負債是讓錢流出你口袋的東西。富人努力增加資產,而窮人卻不斷積累自認為是“資產”的負債。房子、車子都會使錢從口袋中流出,它們其實都是你的負債。
現金流=收入-支出。
如果每個月的現金流都是正的,說明你的錢會越來越多。
如果每個月的現金流都是負的,說明你的錢會越來越少。
個人、家庭、公司都要關注現金流的問題,只有把現金流做到正收益,才能保證財富源源不斷的增加。
小李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白領,每月收入5500元。她的老公是一家公司的經理,每月收入10000元左右。家庭月收入15000元,兩個人花應該是很幸福的。但是他們每個月都是兩手空空,沒有積蓄?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小兩口平時工作較緊張,在外面吃飯的次數較多,一般的小館子怕有地溝油,最低檔次也是麥當勞,加上平時早餐的牛奶面包,一個月下來最少也要3000元伙食費。
兩年前,他們買了房子,一個月房貸3000元。
年初貸款買了一部帕薩特,三年期按揭,首付5萬元,月供3500元。
為了保證生活質量,去健身房鍛煉,以及參加一些社交派對等活動更是必不可少,估計也要2000元。
逛超市、去百貨商場買衣服2000元。
這還不算每次長假出去旅游的消費。
夫婦倆成了標準的“月光族”。月光族多半是年輕人,都有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往往是薪水一發就見底,月月無剩余。看著空空的錢包又實在不明白:為什么越掙越多,但卻越來越窮呢?
這樣看似“瀟灑”的花錢做派既不利于個人事業的發展,也不利于今后家庭生活的美滿。因此,養成良好的花錢習慣是十分必要的。
月凈收入總額15000元:
減 房貸? ? ? 3000元
減 車貸? ? ? 3500元
減 伙食費? ? 3000元
減 超市商場? 2000元
減 健身娛樂? 2000元
這樣每個月剩下不到2000元,繳了水電物業費,估計還要向父母要錢。
可以看出,小李夫婦家庭月現金 支出超過收入,總的支出與實際總凈收入的比例為109.8%,說明入不敷出(坐吃山空) ,只有當收入超過支出時,才有真正的儲蓄。否則即使前期有儲蓄,但由于支出超過自己凈收入,家里的錢也是一天天變少。
小李家中住房和交通、食品所占比重較大,原因是兩人均有房貸、車貸,另外由于而他們在外就餐的次數頻繁,消費的支出較高。衣物支出也明顯超出預計水平。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小兩口的娛樂和休閑支出也超出合理的范圍。
原來不知不覺中,他們一直都在透支生活,長此以往,必定會造成“寅吃卯糧”的后果。如果說要 為孩子出生和將來的生活作準備,需要對支出進行嚴格控制。
首先是控制現金支出
減少用信用卡買東西,這種無紙化的消費,會讓一些消費者覺得不是在花自己的錢,而如果過度透支而不能及時償還,還需要向銀行繳納高額利息這也會構成一項負擔。
年輕人喜歡吃快餐、上飯店,開支較大,自己買菜做飯將剩下很大一筆錢。
如果工作壓力大,可以采取其他方式緩解,比如看一場電影或看一本好書,避免養成去超市、商場購物“血拼”的習慣。
其實消費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必須的,就好比是“米飯 面條”。另外一種是可有可無的就好比是“點心”,點心類的消費是可以適量減少的。
對于汽車、自己居住的房子這樣的大額消費品,一定要量力而行,盲目的好大喜功,愛面子,只會增加負債,減少每個月的現金流。
沒有積蓄、沒有現金,就很難講到家庭、事業的發展。
有些朋友是每個月花費太多,收入10000的 花8000,收入2000的 花1900,還有收入2000元花掉5000元的。都是月光族。
要想成為有錢人第一點就是要學會合理消費,量入為出。
在開始學習合理消費前,要聲明一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把80%精力放在賺錢上,20%精力放在省錢上。因為賺錢是無限的,你將來一年可能賺100萬,也可能賺到1000萬。但是現在能省下來的錢數目是有限的,假如月收入4000元,最多也就是能儲蓄3500元,一個月只花500元 ,生活質量就已經很差了。
所以,要想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先必須有良好的消費觀,省錢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想成為有錢人,先要學會合理消費,量入為出,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實現現金流為正。
首先聲明,吝嗇是不可取的。我們聽過太多守財奴的故事,一輩子不舍得吃穿,對自己和家人朋友都很吝嗇。人生的目標僅僅是追求銀行賬戶上的存款數字,他們活的很累,沒有朋友、沒有關愛、沒有認同,生活質量、幸福指數都很低。我們在這里說的是,合理的控制支出,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這個過程只要成為習慣,一點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