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上了那日蘇老師的課,非常有啟發。在他的激情感染下,趁熱寫下一些感想。以在這個激情匱乏的環境下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狀態。
? ? ? ?受到風暴的沖擊,一小群山雀脫離了島上的大部隊,來到一片新的大陸,與原來的種群失去了基因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小群山雀演化成了與此前完全不同的物種。從地理隔離到生殖隔離,這就是大自然創造新物種的過程,也是大自然的創新智慧。隔離在此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 ? ?從大自然那兒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包括如何創新。創新也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產生新想法的第一步,就像那脫離鳥群的山雀,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下去,看看能夠走多遠,不要急于跟"大眾數據庫"交流。這樣便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隔離。隨著思考的深入,你的個性,包括從稟賦和經歷(知識結構)兩方面所構成的個性,逐步滲透到思考的成果中,凝聚成非常獨特的東西。等到了一定的成熟度,便可以拿出來,與原來的種群比一比,是不是更新或更好。這個時候,才需要開始進行交流,即查看別人的論文和成果,取長補短,最終形成"雜交優勢",讓自己的成果更加健壯。若沒有經歷足夠長的時間,形成充分的隔離,永遠都只能停留在“大眾水平”,培育不出新的東西。霍蘭說過,他喜歡獨自靜靜地思考,等有了一些成效,喜歡與人辯論。這其實是一種很好的“隔離”+“交互”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兩個階段可以多次交替進行。
? ? ? ?只要你的思考尚有明顯的進展,就不要去看別人的東西。一方面,你可以看看趁著這股勢能走多遠;另一方面,這樣的經歷可以讓你在此后的文獻閱讀過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和批判別人的研究。(其原理就是我前幾天提到的"吸收能力"的養成。)
? ? ? ?關于“沿著一條思路,看看能走多遠”理念的重要性,可以借助牛頓的機械世界觀加以說明。機械世界觀把世界想象成一個大鐘表。現在來看,肯定是不對的。可按照這種思維一直走下去,帶來了巨量成果。不僅包括經典力學,連熱、電、磁、光等早期理論都是建立在“粒子”與“力”這樣的經典概念上。“熱”是粒子的運動;“電”是電流體的運動;“磁”是磁流體的作用表現;“光”是光粒子的運動。當時還沒有引入“場論”和量子物理,但也發展出大量有用的理論。這一切都是基于現在認為是錯誤的機械觀的背景下產生的。當然,從牛頓機械主義的誕生到被相對論顛覆,這一路走了200多年。
? ? ? ?如果有好幾條思路可以選,不妨先選定一條看看能夠有多遠,而不是在幾條思路間抓狂打轉。當然,大部分人是沒有思路的,也不知道如何go further——順著一條思路,不斷向自己發問,再解答,接著提問,接著解答……這需要真正的研究能力,既包括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也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出正確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要求研究者對還未成形、但隱約存在的問題有足夠的敏感性,而且要能夠把敏感神經察覺到的瑣碎的、余贅的、繁雜的東西抽絲剝繭,以最簡潔直白的語言,提煉成干凈清爽的“問題”。這方面對研究能力的要求往往比解答問題還要高的多。因為問題的解答可能有各種逼近或者測試的方法,但能夠提出一個干凈正確的“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東西。如果一個人能夠連續提問、回答、再提問、再回答……環環相扣,順理成章,那毋庸置疑,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合格的研究者。
? ? ? ? 那日蘇老師是科學哲學博士,對這方面有發言權。他認為一篇博士論文應該體現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體現在對一個領域內的原理進行顛覆、修正、補充方面。如果這個原理是基本原理,那將引起一場科學革命。對于科學哲學研究而言,有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判斷科學是否進步。那老師對一篇垃圾論文的定義就是:沒有創造性思維的論文。顯然,垃圾論文對科學的進步沒有推動作用,還可能有負面作用。對于他的這個定義,我非常認可。
? ? 我一直對原理尤其是基本原理非常感興趣,因為它非常簡單,卻蘊含著大智慧。整個理論大廈都是建立在由這幾條簡單原理搭成的框架之上的。對原理的研究,我認為有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思考量大于知識量”。在研究原理的過程中,研究者更多的精力是花在思考,而不是搜羅舊知識上。過于繁復的知識反而不利于在思考原理性問題時保持清晰的思維。
? ? ? ?探尋事物的基本原理,就好像為二維平面找到一組基向量。這個平面內所有的向量均可以由這組基向量表示。毫無疑問,最干凈整潔的基向量就是平行于兩條相互垂直的坐標軸的單位向量。有了這組向量,我可以變換出任何你要的向量。這個過程在公元前就有人做了。不得不說,這是一件神奇的事,為人類的科學理論構建提供了榜樣——歐幾里得幾何。
? ? ? 歐幾里得通過總結、梳理過去的幾何成果,將所有的知識建立在簡單五條公設之上,其他的知識均由此五條公設推導而出。愛因斯坦說過,如果看到歐氏幾何而不為之驚嘆,那你一定不會成為一個好科學家。后來牛頓也做了類似的事情,把從亞里士多德到伽俐略的物理成果,進行歸納梳理,歸結成為三條簡單的定律。而所有的經典力學問題,都可以用由這三條定律衍生出來的知識加以解決。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也是對牛頓的物理學基本原理進行拷問、批判而建立的。
? ? ? ?說起來簡單,但對基本問題的思考,需要的是非常強大的頭腦,需要前面提到的合格研究者的能力。既要對潛在的、未成形的問題有足夠的敏感性,又要對這種感性體驗進行剪枝、加工、提煉,形成干凈整潔的“正確問題”。當提出一個精致的問題,并復以巧妙的解答,又繼續由簡到繁、從特殊到一般推而廣之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相當反直覺的東西。這也就是研究的樂趣所在。一個合格的研究者,就是能夠主導此過程,并從中獲得樂趣的人。
? ? ? ?其實在這樣的過程中享受樂趣與發表足夠數量的優質論文并不矛盾。雖然我因剛入此門,還未從這種非世俗化、非功利化的態度中收獲功利化的收益。但是從我的經歷來看,凡在這個圈內的,不論是著作等身的老師,還是初出茅廬的研究生,無不對這類“有趣”的結果表現出更強的興趣。如果他們是審稿人,他們應該不會拒絕這種趣味。
? ? ? 真正有趣的成果,一定屬于真正有趣的人。而一個真正有趣的人,一定不是完全世俗化和功利化的。 發現有趣的東西需要靈感,而靈感往往是伴隨著激情、熱愛、癡迷產生,因為大腦必須處于一種“激蕩”的狀態,才會分泌出靈感。這種珍貴的東西,推動人類發展的東西,是不會產生于功利化的cool head中的。
? ? ?說到底,研究者就是靠創造力生存的物種。此物種有個特征,我想以企業家特征作為類比,因為他們都是依賴創新存活的物種,具有諸多的共性。而企業家的特征在與商人的比較中尤其突出。企業家與商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商人靠利潤賺錢,而企業家靠創造價值賺錢。對于商人而言,倒買倒賣,追逐利潤即可存活。但對于企業家,不論何時都要考慮提高自己的價值,只有不停創新,忘記賺錢,才能讓錢成為副產品,在不經意間流進口袋。這里又要引用最具學者氣質的企業家馮侖的那句話:心離錢遠了,口袋就離錢近了。當然,企業家可以隨時轉變為商人,我們多元化的社會完全可以吸納各種人才。但如果你想在研究領域從創造者轉變為“商人”,那好的成果自然也就離你遠了……而做論文也由此變成了一件極其苦逼的事兒,畢竟你在用一種非創造性的態度做一件極其需要創造力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