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家婆又開始折騰:四處聯系熟人、打探消息,想要幫我們買學區房。
我很明確地表示:1.我們沒有能力買,因為二套房70%的首付我們付不起;2.我們不需要,在我心中,學區房并不是孩子教育的必需品,更何況作為家長,我只需要為孩子提供能力范圍之內的必需品即可,為了學區房砸鍋賣鐵全家勒緊褲腰帶真沒必要。
面對我的義正言辭,家婆很是痛心地說:這是為你們買的。那語氣和表情,就差沒說:你這個不知好歹的白眼狼。
好吧,我確實是不知好歹:有這樣心甘情愿幫我們掏錢買房子的老人別人偷著笑還來不及,哪有像我這樣一臉嫌棄的樣子。
是的,這又是一次家婆以“我這是為你們好”的名義想替我們辦事情。這也是我之所以不想他們張羅操心“學區房”的第三個原因: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何必麻煩您們老人家?
二
和很多80后一樣,有了孩子后,我們不得不請家里老人來幫忙帶孩子。家婆的到來,確實解決了我們帶孩子以及一日三餐的大難題,可謂是我們家不折不扣的大功臣。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沖突。其中之一,就是大包大辦,喜歡給我們做決定。
老公是獨子,三代單傳,家里非常寶貝。而且雖然生在小鄉鎮,但從小學習優異,一路都是上的重點學校。在九十年代初時,家婆就當陪讀,從小學到高中,在學校旁租房子照顧兒子的生活。至于上什么大學讀什么專業,雖然我老公也說他們征求了他的意見,但在我看來,估計也只是告知我老公而已。這樣無微不至地關懷,導致老公結婚后在家里根本就沒有分擔家務的概念。在我的強烈要求下,這種狀況才有所好轉。
家婆來了之后,老公又故態復萌,但我也無話可說,因為家婆把家里的洗衣做飯等家務都包干了。不過,當孩子出生后,問題就來了。比如,我叫老公來給孩子換尿布,老公沉迷在游戲中,頭也不抬地說:等一下,還有兩分鐘,打完就來。還沒有等到兩分鐘,家婆就已經上手麻利地換完了。等老公過來時,家婆揮揮手:弄好了,你該干嘛干嘛去吧。此時我就很無語,因為我的本意其實是要通過給孩子換尿布,讓老公參與到孩子照顧養育的過程中來。
孩子出生后,我們不想再租房,打算買房穩定下來。平時我們工作忙,只有周末和晚上才能看房子。家婆就以十二分地熱情每天去看房子,我也不好打消他的積極性。等到房子定下來要裝修,我網約了幾家裝修公司,打算先看看情況。結果家婆又十二分熱情地投入到裝修事業中,而且在談了第一家裝修公司后,很快擅自簽訂了合同,因為是老鄉!結果,合同中的很多漏洞讓之后的裝修中無辜地加了很多錢。裝修后之后安裝家電,家婆堅持要把空調外機裝在圍墻外面。我認為這樣非常不安全,強烈反對。但是反對無效,在我上班時安裝師傅來了,家婆還是讓他安裝在圍墻外。
買房裝修是我們這個小家庭成立以來的大事,然而整個過程老公似乎都是局外人,家婆把他應該做的事情幾乎全包了。這固然有他在外地工作的原因,但是家婆似乎也沒有意識到,很多事情應該是他們兒子操心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接手了。整個過程中,糾結的人只有我,不能提出很多意見,否則會打擊老人的積極性,而我確實需要他們的幫忙;但另外一方面,我并不想讓老人過多地介入我們的生活。
三
其實,雖然我和老公有穩定的收入,但我們是不折不扣的“啃老族”:第一套房的大部分首付是老人支持的,我們的生活離開老人的幫忙就要亂套了,除非我辭職,但這是不可能的,老公的薪水除去房貸已經所剩無幾。這就是我們為什么不敢理直氣壯地和老人說“不”的最根本的原因。你害怕把老人惹毛了,然后自己的生活就有可能一地雞毛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另外一方面,有些老人為什么會“自然而然”地介入到成年孩子的家庭生活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的父母責任心太強了,他認為孩子遇到什么困難,幫助他們是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心”充滿了我們的孩提時代,一直延續到我們成年,甚至結婚生子。這樣的父母,造就了一大批溫室里面的花朵,也造就了一大批“巨嬰”。
要我說,老人們不覺得累嗎?辛苦了一輩子,退休了可以四處看看安享晚年生活,何必還要給孩子做牛做馬還討人嫌?實際上,有時候老人“管得太多”,過多地介入到成年孩子的家庭生活,有一部分原因是,閑得慌!退休了,一下子空閑了,沒有事情做,也沒有什么興趣愛好,好難受。所以就會對孩子的家庭生活指手畫腳,各種建議和意見。所以婆媳矛盾才那么突出,因為有不少母親一輩子就做兩件事:上班和管孩子,退休后只剩下一件事情,就管孩子,沒有婆媳矛盾才怪。
所以,作為老人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孩子已經結婚成家,遇到事情后需要擔當起作為妻子、丈夫、母親、父親的責任,而不是孩子家庭里面的什么事情都要插手甚至大包大辦。也許你自己的孩子能安然的享受這種“幫忙”,但是也許你孩子的另一半并不那么享受,因為這是他/她的家,你的過多的介入是“侵犯”了她/他的生活、她/他的領地。作為老人還應該明白自己在孩子家庭生活中的位置,是在孩子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幫忙。甚至我覺得,在孩子沒有開口像老人求助時,老人都沒有必要主動給予幫助。
而作為我們兒女,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真的非常需要父母“幫忙”,但千萬不要把這種“幫忙”當成理所當然。父母有義務養你到18歲,但是沒有義務和責任在你成年后、有工作了、結婚后再幫你,你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如果老人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幫”你做很多原本應該你自己做的事情,那么一定要對老人的“幫忙”堅定地說“不”!比如,最終,我還是通知安裝工人重新安裝空調外機至圍墻內,用行動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四
有時候,看著老人在家辛辛苦苦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情我們還不領情時,我就想,以后等我老了,是不是也是這樣?這太可怕了!但是轉念一想,其實這和是不是“老人”“父母”沒有特別大的關系,而是一個人是否有“自我”有關。自我,并不是自私,而是一個人是否有獨立人格的很重要的因素。傳統的價值觀下,“自我”向來是處于被壓抑狀態的,一方面表現為很多老一輩的父母一輩子都奉獻給工作了,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退休后只好將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生活。另外一方面,“自我”被壓抑還表現為父母不愿意承認孩子的“自我”,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人格的人。所以,在老一輩父母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常常處于父母的附屬品,父母在孩子的事情上有絕對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一直會延續到孩子成年、甚至成家后。最后,這種“自我”壓抑,還可能會導致孩子自我的缺失,可能會養成一個大“巨嬰”。
而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以及民主平等的大環境中,“自我”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我知道我的孩子不永遠是“我的”孩子,他/她會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天會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做的,是在我能力范圍內去幫助和引導,而不是替代和指責;是鼓勵和安慰,而不是打擊和嘲諷。
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無論我們曾經多么親密,我們終將要承認,父母和孩子其實從來都是兩個獨立的人,我們之間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能相互理解,我們之間需要的更多的是相互的尊重,尊重你我雖然是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但也同時是“一個人”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