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看電視連續劇《人世間》上癮,已追到二十幾集,先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吧。
一、代入感強,能產生共鳴。自己作為生活在《人世間》描寫的那個時間跨度內的一份子,對那段時間內,自己的父輩及同輩的經歷記憶猶新,跟隨劇中的場景,仿佛被還原到那個時代。
特別是周秉昆穿著姐姐的舊毛線褲那節,特別有同感。我們在那個年代,也是老大穿小了的衣服老二老三接著穿,而且那個毛線褲由不同花線的毛線織成,簡直跟我們那時穿的一模一樣。
還有我的父親也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那時一年最多回一次家,還得坐汽車轉火車加步行,單邊都要幾天幾夜,回趟家真不容易。
還有一段能勾起記憶的場景,就是周秉昆正式入事業編制那段,影片中插入了《快樂的節日》那首插曲:“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啊吹向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里,來到草地上,鮮艷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歡快的旋律,讓我想起了小時候過六一兒童節時的情景。
二、演員表演和服化道十分到位。這部劇中的演員許多都是“老戲骨”級人物,表情動作極其到位,如周家父母、周秉昆、周秉義、周容、曲書記、鄭娟、郝冬梅及其父母等等眾多演員,他們對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等細節都相當注重,拿捏的精準,連鄭娟弟弟的表演都非常出色。
服裝、道具、化妝都十分尊重當時的時代背景,能真實還原那個時代的各種場景。如光字片兒凌亂的街道,居民家中的擺設,當時流行的內里外面的夾被子,還有保溫水壺,自行車……都具有滿滿的年代感。
三、同名原著極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看介紹,《人世間》原著是榮獲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梁曉聲以周家幾代人的生活變遷為主線,橫跨wenge到改革開放再到二十一世紀這幾段在中國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時期,反映了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紀實文學也不為過。而它又是小說,因為他刻畫的是一批人的集體畫像。
該劇中金句頻出。我是在某視頻平臺追的這劇,對于一些充滿哲理的話語,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叫“金句”,某平臺還是相當用心,專門彈幕予以提示,比如像“好人生比好年華更重要”“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等等,值得仔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