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在面對困難時是會想辦法解決的。在面對資源稀缺的難題時人們都會尋找替代方案。對于任何商品來說,價格高時,需求量都會降低,人們都會想辦法找尋替代方式。如果一種商品無論價格多高,需求量都不變,那說明人們在這種商品面前是無沒有能力的,而這種商品其實是不存在的。如果人類在很多商品面前沒有辦法尋找替代方案,那么人類早就滅亡了。
有人說,有些東西的價格的高低是不影響人們對他的需求量的,也就是具有剛性需求的,比如鹽。真的是這樣嗎?當鹽的價格很高時,人們一定會尋找替代方案。當價格高到人們無法支付時,就會減少鹽的攝入,長此以往人們就會生病,生病也是一種替代方案,甚至死亡也是一種替代方案。
人們生病時,對藥品的需求也不是剛需。比如我生病了,危機生命,去看醫生。如果醫生說需要1000塊錢看好我的病,我會說可以。如果醫生說需要一萬塊,我也會愿意治病。如果是十萬塊,我也會看。如果醫生說需要1000萬,那么我會問能管多久,如果能根治我會支付,如果只管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后我會死去,那我就選擇不治,我會毫不猶豫把我的錢留下來給更需要的人,比如我的父母,孩子。所以說面對巨額的醫藥費,人們很多時候會選擇死亡來當作替代品。這種情況很普遍,每一天每個病人每人醫院里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
需求第二定律講的是這樣一種情況,當人們面對新情況新的沖擊時,開始的時候尋找替代方案的范圍可能還沒有那么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找到越來越多的替代方案。
比方說,我今天去上班,突然下起大雨,我只好打車,在這種極端天氣中,這個師傅卻獅子大開口,問我要三倍的價格,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答應。第二天還是下雨,恰巧又是這個師傅,他還是要這么高的價格,我又勉強答應了。第三天,我提前看了天氣預報,還是會下雨,于是我開始尋找替代方案,我聯系了別的司機,直到有人愿意按平時的價格送我上班。天氣預報說未來一個月都會是這種極端天氣,于是我在想要不要就在單位附近找個賓館住。所以隨著時間推移我能想到的替代方案越來越,我甚至考慮自己買輛車開。
任何東西在其成本代價上漲到人們無法承擔時都會想到去找尋替代方案。這是人們的本性,因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都是想要快樂幸福的。
戀愛或婚姻也是如此。當你和伴侶在一起很開心很輕松快樂時,你當然很喜歡他離不開他。
而當你們開始不愉快時,比方她脾氣越來越差,愛計較,不為你考慮。比方她父母反對你們在一起。比方結婚時她父母要很多很多的彩禮,多到你根本無力支付,而且還壓根沒有回旋的余地。這種情況下,開始你念及兩人的感情可能還咬牙堅持,可是慢慢你就累了倦了,開始尋找各種替代方案,比方出軌,比方分手。
所以從這個觀點看去,人都不要給別人太大壓力,不要讓別人與你相處的成本太高,要給別人帶去方便快樂和正能量才有人喜歡你愿意和你做朋友或戀人,唯有如此你也才能真正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