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showhand,昨天在和一個十年沒有見面的老朋友在微信上面聊天,我們唏噓感慨,竟然十年沒見了。
后來我說 :“十年的時間的確是非常的長,我以前看到過一個研究,說的是人的細胞是不斷的死亡和重生的,在細胞的生死交替中,人體七年的時間所有的細胞都會換一個遍,也就是說現在的你和七年前的你完全就是兩個人,你身上根本就沒有殘留一個七年前的細胞。”
然后我接著說:“這種知識,對我思考自己有非常深的啟發意義”。
然后她回了一句:“你一天到晚都是想些什么,想這些東西有什么用?”。
我有一種被她這句話打懵的感覺,是呀,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呢,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用。
可是不爭氣的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可能更沒有用的東西。叫什么呢?我把他叫做人類遷徙史。
在我看來,雖然考古學家發現了很多幾百萬年前人類的化石,但是我覺得人類的歷史是從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從非洲大草原開始向全球遷徙開始的。
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因為環境變化的原因,不得不離開田園般的生活,就是在樹上當猴的日子。開始了一個波及全球的遷徙。
在這一輪的遷徙中,人類的祖先經受了千辛萬苦。
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艱辛地與當地的環境做斗爭,最后把大部分物種滅了,少部分物種馴化了,人類才能定下來安居樂業。
但是定下來只是一個開始,一旦定下來,人口就會非常快的增長,人口一旦增長,定下來的地方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直到最后這些資源不夠維持整個部落的生存,所以就會有很多人選擇去開拓新的邊疆。這場遷徙大約持續到五千年前。
這是人類的第一次遷徙,雖然人類的第一次遷徙的過程非常艱苦,歷時也非常長。但是成就確是非常卓著。
第一是人類第一次遷徙,人類把除了南極洲的之外的所有地方都覆蓋到了,包括,非洲人,亞洲人,歐洲人,美洲人(也就是,印第安人,瑪雅人),澳洲人(澳洲土著)。甚至包括大平洋一些島嶼都住著土著。
第二是人類第一次遷徙爆發了農業革命,讓人類的數量得到巨大的提升。
第三是人類發明了文字,發明了文字,人類才是一種文明。
但是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環境對人口增長的約束就越來越大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科學技術得到發展,人類跟環境的競爭雖然還在繼續,但是人類跟環境的競爭就差不多算是贏了。
接下來人類和人類的競爭就會被上升為主要的競爭形式了,人類第一次遷徙的時候人類之間并不是沒有競爭,而是與環境的競爭是主要競爭。
人類的第二次遷徙是文明的互換,通過什么方式互換呢?主要是通過兩個方式互換,一個是戰爭,一個是貿易。
雖然戰爭常常被大家談到,但是貿易才是文明互換的主要形式。文明互換,人類之間相互遷徙人類一步一步的打破了空間的隔閡。
從最開始的小部落之間的相互兼并形成國家,經過一代代人的發展,最后形成一個全球的貿易系統和兩次世界大戰。
其間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秦始皇統一中國,亞歷山大,凱撒征服歐洲,成吉思汗打通歐亞大陸,還有就是以哥倫布發現美洲的地理大發現。
人類的第二次遷徙的成果比第一次驚人多了,人類征服了整個地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貿易系統。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同時進行著第三次的遷徙,第三次的遷徙是什么呢?
第三次遷徙是向虛擬世界的遷徙,人類向虛擬世界的遷徙差不多是和第二次遷徙同步進行的,但是剛開始的時候,這個遷徙過程非常的緩慢。
剛開始的時候遷徙就是人類向信息世界遷徙,什么叫向信息世界遷徙呢?有句話叫:“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里說的讀萬卷書就是向信息世界的遷徙,再后來隨著傳遞信息的技術越來越發展,人類向信息世界遷徙的規模就越來越大。
開始的時候,人類產生信息的技術是非常粗糙的,比如中國先秦用的是竹簡傳遞知識,用烽火,狼煙來傳遞戰爭的信息。再往后發明了紙張,蔡倫改造了紙張和之后的印刷術等等技術的發展都大大的增加了人類往信息世界的遷徙。
但是書本使人類往信息世界的遷徙是能力非常有限的,真正讓人類大規模的往信息世界遷徙的人類學會了用電磁波傳遞信息。
從莫爾斯發明了電報,再到摩爾發明了電話,再到互聯網,人類終于大規模的向信息世界遷徙了,遷徙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現在幾乎全球的居民都遷徙到互聯網上了。
但是其實人類往虛擬世界的遷徙才剛剛開始,我覺得最近炒的非常火的,VR,AR,和MR技術才是真正的人類往虛擬世界遷徙的入口,人類將大規模的向虛擬世界遷徙。
在我看來,到現在,人類一共進行過三次大遷徙。
第一次是從非洲大草原走出來,占領世界,這個是第一次遷徙。
第二次是通過戰爭和貿易的方式互換文明,打破了空間的阻隔。
第三次是向虛擬世界遷徙,打破了時間的阻隔。
人類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遷徙會讓人類人家繁榮,但是我覺得人類可能還會有第四次大遷徙,那就是征服星辰大海。向宇宙遷徙.......
最后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思考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呢?可能對于人類個體的生存而言,的確是沒什么用,但是對于人類整體而言,好奇能夠讓我們向新的世界遷徙。
最后歡迎你留言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