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讀完白巖松這本《白說》的收獲,絕不是一個“讀后感”就能夠表達和說明的。
? ? ? 正如大眾所知,白巖松是一個節目主持人、新聞評論員、記者。這個來自內蒙古海拉爾偏遠邊疆小城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草原,走進中國每一個電視觀眾的視野。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發展在歷史進程中留下的每一次濃墨重彩的一筆,都少不了他活躍的身影。作為中國新聞界的頭號人物,他的睿智和理性卻從不讓中國觀眾有距離感。用網易新聞的話說,“白巖松的主持風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潑而不媚俗。在主持上,他自成一派。在生活中,他極富睿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表面上,他的語言華麗,有詩情畫意,但藏在一副眼鏡后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訴觀眾:他思想更深邃,更沉穩。”而通過《白說》,你就能很真切地感受到他透過對中國發展的每一個方方面面、每一段歷史進程、每一個小而微的生活片段、每一個弘大而又長遠的發展戰略,小到一件事的細節,大到國家的發展方向,所表現出來的深遂、樸實、真誠、悲憫、正義與擔當。
? ? ? ?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歲月、價值、溝通、態度、時代。坦白說,我并不能完全讀懂書中的第一個章節,但經常性地會有一段話或一個觀念或者只是一個詞能夠深深地觸動我,讓我有感而發。正如前幾期所分享的“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讓我對于失敗的解讀有了一個全新且而又充滿正能量的視角;“治大國如烹小鮮”,讓我對一直以來敬而遠之的《道德經》有了種想要試著拜讀與感悟的沖動;“走,就有希望”,讓我明白不要做一個輕易被現實和夢想之間差距打敗的人,邁出第一步,腳踏沃土,手摘星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沒有寫成文分享的觸動,讀了他與古典音樂的故事,讓我忍不住去上網搜索巴赫的《平均律》、克倫貝勒的《德意志安魂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風琴協奏曲》來聽,去感受那“音樂響起,世界就安靜”的境界;讀了他關于“幸福”一詞的解讀,讓我漸漸明白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它又像百分之百的黃金,沒有絕對抵達,但可無限靠近;讀了他關于新聞寫作的見解,讓我懂得新聞寫作要注重真實、把握節奏、關注細節、聚焦人性,并能夠理解到柏拉圖所說的“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這句話的含義;讀了他在耶魯大學所做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國夢”,讓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再小的個體都與所在的國家甚至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發生著微妙但又順理成章的化學反應……
? ? ? ? 《白說》里的敘事視角似一個熟悉的老朋友把生活感悟跟你娓娓道來,似一個睿智的長者把觀念、想法向你傳遞和灌輸,更似一個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把價值觀、思維與你共享、交流,毫無保留。綜觀全書,它把五個主題濃縮成以下五句話,“歲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 “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每一個看似平常的觀點以哲學而又辯證的方式從另一個視角展現開來,這是一種破除唯二無論的更廣闊的價值體系,讓人感到新穎、讀得暢快、引起共鳴。
? ? ? ? 總之,我喜歡這本書,書里有讀書人的智慧,新聞人的視野,詩人的浪漫,社會人的擔當,演講者的善辯,生活家的詩意,最重要是的有普通人的人性和大愛,讓你感覺是跟他的一次對話,又像是跟自己的一次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