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很多的考驗,來自生活的、工作的、家庭的,還有自然的。最近幾天,湖北、安徽等地陸續遭遇洪水襲擊,損失不少,這就是自然災害對人類的考驗。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有社會的地方,就有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有很多種類型,比如颶風、干旱、洪澇、地震等,估計今年就是洪澇了。
? ? ?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做些事情,將損失程度降到最低。
? ?? 一是提前預報,做好準備。這是各國應對自然災害所采用的最普通的“技術”——提前預報與準備。電視、媒體、網絡等都會對未來的天氣進行預報,雖說天氣變化就像小孩子的心情一樣,捉摸不透,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現在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大大提高了,寧可信其有。在災害來臨之前,地方政府加大對天氣的預報,并及時提醒公民提前做好準備,這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 ?二是研究問題,提高能力。既然自然災害避無可避,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就不能回避,必須正視它,面對它,還要研究它,比如爆發的時間規律、爆發的頻率、爆發的特點等,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有了了解之后,我們就要根據具體情況設置相關的部門來應對自然災害,這里面涉及到一個職責分工問題,分工是否明確,流程是否清晰,每個部門之間的配合度和默契度如何等,都是地方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面對災害,才能做到不亂不慌,有條無紊,才能體現一個地方政府抗災能力的強弱。
? ? 三是社會教育,從小抓起。每次遇到重大的自然災害,基本上都是當兵的沖鋒在一線。都說當兵的都是人民子弟兵,他們不沖鋒在一線,誰呢?但是他們也是人,也不是鐵打的,另外他們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在單位時間內救人的數量也是有限的,救災不僅僅是他們的事,更是自己的事情,人人都要學會救災,學會正確救災方式,這就要從我們的教育入手,從小抓起,遇到地震、起火、洪澇等各種自然災害,不是束手就擒,不是坐以待斃,而是要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處理之,如果從小就有這樣的意識的話,損失的程度必將大大減少。
? ? ?四是聯合各國,加強交流。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然災害,每個國家對待自然災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也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何不設立一個“國際防災日”,舉辦學術交流會,共同研究和交流各國的經驗和研究的成果。也可以在這一天,各地舉辦一些比如地震防災演練、向廣大市民介紹科普自然災害的認識和面對突發災難的一些應急對策,也提醒市民加強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