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要想治理天下并有所作為,我斷定他不能達到目的。“天下”這個怪東西,不能勉強作為。誰強做,誰就把事做壞,誰把持,誰就把它喪失。所以,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隨;有的輕噓,有的急吹;有的強壯,有的瘦弱;有的小挫,有的全毀。因此,“圣人”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行為。
感悟:本章再次強調無為而為,強行就會帶來虛偽和損失,而“圣人”的行為是不走極端,而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老子的觀點,我是站在中間來看,就今時今日,我認為他的觀點即有可取之處,亦有不可取之處,關鍵在于活學活用。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用“道”輔助國君的人,不靠兵力在天下逞強。用兵的后果,很快就得到報應;軍隊駐扎過的地方,長滿了荊棘,大戰之后,必有荒年。只要達到目的就算了,不敢用武力逞強。達到目的的不要自大,達到了目的的不要自夸,達到了目的不要驕傲,要認識這不得已的辦法,達到了目的就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就要衰老,這不是“道”的原則。違反“道”的原則,必須提前死亡。
感悟:君主昏庸,就會隨諸臣挑起的事端而發起戰爭,這不過是爭功的一個工具而以。但他們不知道物極必反,所以的報應,其實就是“道”的運行規律。
31.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戰爭啊,不祥的東西,誰也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接近它。“君子”平時以左邊為上,用兵打仗時就以右為上。戰爭這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不得已而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就是以殺人為樂趣。以殺人為樂趣的人,不可以在天下得志。吉慶事以左邊為上,兇喪事以右邊為上。偏將軍站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就是說,打仗要按照料辦喪禮的儀式對待。殺傷那樣多,以哀痛的心情參加,戰勝了按照辦喪事儀式辦理。
感悟:本章繼續反對戰爭,如果發生戰爭應該以如何心態和形式處之。這一章至少讓人認識到“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讓那些殺人無數,攻城掠地去反思。同時避免那些不得以而戰的人殺人成性。
其實老子文章,我們要學的不是他描述的情境,而是背后的道理。比如這一章,雖然現在沒的肉搏戰爭了,但是還存在著商戰、情戰等其他形式的戰爭,同樣的是“你死我活”,戰勝的怕失去,失去的要再爭回來。歷史一直在重演。
32.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譯文:“道”永遠是無名的,“樸”雖然小,天下沒有誰能支配它。侯王若能保有它,萬物將會自動地服從。天地相合,就降下甘露,人們沒有令它均勻,而自然均勻。有了管理,即有名分。名分既制定,就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險。“道”在天下的地位,正像小河流歸附江海那樣。
感悟:本章昌導侯王用“道”管理百姓,百姓自然就會歸順于他。
其實《道德經》每一章講的都是“道”,描述的情境不同,背后的規律都是一樣的。所以我總感覺所有的內容都是重復的。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了解別人的人叫做智,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戰勝別人的人叫做有力,克服自己的人才是剛強。知足的人就富足,堅持力行的人有志氣,不失立場的人經得起考驗,死后而不消失的人才是長壽。
感悟:本章強調重心在放在自己的身上,要向內求,自明才能明人,自勝才能勝人,知足才能富足,有志氣才能戰勝一切阻礙,有立場才不會成為墻頭草隨風倒,死后其精神不滅者才是真正的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