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這篇文章我是基于三種胚型人群進行討論,具體應該會重點涉及到三種不同胚型人群的飲食方法。
原因是我個人認為對于按照自己在鏡子里的照片對照胚型從主觀來說存在很大偏差,并且對于胚型的分類其實也存在著很多的(超多)混合胚型組合。所以我可能會教科書式的略過一下關于不同胚型的種類,然后重點放在吃上。
我會把這個理論的應用和三大宏量結合來說。當然了,我也會貼一些圖來直觀的表示該吃多少。
什么是胚型bodytype?
其實胚型的這個概念很早就被William Sheldon這個人提出來,有趣的是,這個人將body type的理論與心理學結合,創造出了一套非常神奇的概念,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可以翻譯一下他的那篇文章概要。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在這里說到的胚型bodytype,并不是廣義上的用來描述你的身材形狀的分類(諸如蘋果身材,梨型身材等等)。這里的胚型,是指一種用來反饋你的食物攝入,激素分泌以及SNS交感神經系統特點的身體種類分類。
于是,這篇文章的目的其實就是通過幫助你了解自己的胚型,然后建立起不同胚型與營養物質攝入,新陳代謝變化的聯系,從而達到更好更有效率的塑形效果。
一、胚型的分類
存在著三種類別的bodytype:
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完全的契合這三種類別,如上圖所示,我們就有兩款過度款,大多數人們的特征都是相互混合的,并且三種胚型之間會隨著這個人的生活習慣,訓練方式,飲食結構變化而相互改變。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一個身材比例勻稱的健美運動員,很容易的就可能會被人認為是中胚型。但沒準,這個人在剛剛接觸健身的時候屬于內胚型,他要靠著嚴格的飲食和鍛煉讓身材變化成了中胚型。
我想說的是,這種變化是可行的,所以不要捏著肚子抱怨,哎我是個內胚型,我是個死胖子!
所以第一步,你需要根據我的描述并且搭配下圖來尋找一個屬于你的趨勢,而不需要準確的吻合。
二、各類胚型的特點及飲食注意事項
1.外胚型特點:
骨架小、四肢單薄、臀部和鎖骨很窄。
具體最典型的例子,你們可以聯想一下馬拉松運動員。
這些人的特點就是甲狀腺或者SNS顯性存在著一個較高的腎上腺素或者去甲狀腺素的輸出來確保更高的敏感度。
于是在對應這類人群的飲食搭配上,我們需要考慮兩點:
a.偏高的基礎代謝速率
b.高碳水化合物攝入
好的,這類人群你們需要:
55%左右的碳水化合物,25%蛋白質,20%脂肪。
對部分男性外胚型的飲食建議:
●每餐2個手掌大的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每餐2個拳頭大小的蔬菜量
●每餐3杯量的碳水化合物,種類豐富最佳,每餐一杯
●每天1拇指量的優質油脂攝入
對部分女性外胚型的飲食建議:
●每餐1個手掌大的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每餐1個拳頭大小的蔬菜量
●每餐2杯量的碳水化合物,種類豐富最佳,每餐一杯
●每天0.5拇指量的優質油脂攝入
2.中胚型特點:
寬鎖骨、腰部有線條、肌肉線條長并且圓潤
中胚型的特點就是中等大小的骨骼結構和運動員一樣的身體,如果這類人群熱愛運動,那么他們通常會擁有相當低的脂肪比例。
舉個例子,其實很多擁有棱角分明的身材的體操運動員就是這種身材,你們看的MMA摔跤選手也是。
中胚型的人,身體往往是由睪酮素和生長激素主導地位,于是這樣的人會比較容易增長肌肉和保持較低的體脂。
于是對應這類人群的飲食搭配:
a.食物種類混合型
b.碳水化合物的選取較為復雜
然后,40%的碳水化合物,30%蛋白質,30%脂肪,其實就是我推薦的正常人減脂的比例。
對部分男性中胚型的飲食建議:
●每餐2個手掌大的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每餐2個拳頭大小的蔬菜量
●每餐2杯量的碳水化合物,種類豐富最佳,每餐一杯
●每天2拇指量的優質油脂攝入
對部分女性中胚型的飲食建議:
●每餐1個手掌大的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每餐1個拳頭大小的蔬菜量
●每餐1杯量的碳水化合物,種類豐富最佳,每餐一杯
●每天1拇指量的優質油脂攝入
3.內胚型特點:
短而結實的肋骨、臀部寬、鎖骨很寬。
綜上,基本上屬于四肢較短,有較大的骨骼結構與較大比例的體重和脂肪量。
力量舉的體型多半就可以歸類到內胚型里面。
他們的體型往往是看起來更偏向自然成長,不太有鍛煉的雕琢痕跡在里面的。對比于外胚型,內胚型的人群對于熱量的消耗和支出并不占優勢,同樣的一組運動下來,內胚型的人可能會有多余的熱量被存儲為脂肪。
因此對于內胚型的人設計飲食計劃,應該以低碳水化合物為主,搭配較高的脂肪和蛋白質攝入。25%的碳水化合物,35%蛋白質,40%脂肪。
對部分男性內胚型的飲食建議:
●每餐2個手掌大的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每餐2個拳頭大小的蔬菜量
●每餐1杯量的碳水化合物,種類豐富最佳,每餐一杯
●每天3拇指量的優質油脂攝入
對部分女性內胚型的飲食建議:
●每餐1個手掌大的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每餐1個拳頭大小的蔬菜量
●每餐0.5水化合物,種類豐富最佳,每餐一杯
●每天2指量的優質油脂攝入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