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博有個熱搜,在安徽衛視一檔訪談節目里,一位前HR經理拋出了“會對非985高校的大學生區別對待”的話題。節目中,非985高校畢業的小伙子問HR,為什么和985的高校生一樣,都沒有經驗,但是有些公司卻更愿意要985高校畢業生。
HR直言說,如果問非985高校畢業的學生英語怎么樣,可能會說過了四六級;但是如果問985高校畢業的學生英語怎么樣,可能就會說雅思、或者托福考了多少分。同樣學金融的,可能985的還沒畢業,就已經在大銀行實習了半年,而大多數普通學校的學生,可能根本就沒機會進去。
這位HR還直言,同時收到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的簡歷,會直接把普通大學同學的簡歷放一邊。
那么為什么HR們,這么喜歡名校畢業生呢?幾乎人人都知道學歷不代表能力,但是同樣應聘大企業,學歷低的往往都是最先敗下陣來的。
名校畢業生天然優質?
有位事業單位的HR說,“目前雖然是應試教育,存在死記硬背的因素,但名校研究生仍意味著更勤奮、更聰明、反應速度快、做事更容易上道。”
另一位事業單位的HR說,她已經習慣了招聘季時“優秀名校畢業生蜂擁而至”,還說根本就不用擔心,漏掉非名校的優秀人才。因為名校的優秀研究生,數量已經很龐大了,優中選優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HR很難有精力,再去仔細甄別一個非名校的研究生是否優秀。BAT這樣的巨頭公司,在自己的招聘系統里,一開始就設了學校條件,所以非名校畢業生,即便是往里面投簡歷,有時也并不會被HR看到。
有一位自媒體作者淺淺,在一場人力資源講座上,聽一位資深HR說了這樣一段話:
“平臺的重要性無可代替,不讀書只能換來一生卑微。多年前說有人說985是軟臥,211是硬臥,普通本科是硬座,專科是站票。只要能到目的地,沒人管你是怎么來的;事實上985是飛機,211是高鐵,普通本科是動車,專科是普快。名校畢業生都已經飛出地球了,你還在原地挪窩。”
有一組數據顯示:985高校應屆畢業生中,有68.7%的應屆生獲得大企業offer;211高校應屆畢業生中,50%獲得大企業offer;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則有74%尚未獲得offer。
在一個視頻里,考研名師張雪峰說,“學歷越高,進入大企業的幾率越大,這就是你是不是名校畢業生,最直接的差距!”
有個CEO反駁說,“我自己公司的員工,沒有一個重點大學的。”
張雪峰是這么回懟的:“所以你不是世界前500強。”
張雪峰還說,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世界五百強,都是騙人的。
有人說高考,可能是出社會前最公平的、不看臉不看背景的篩選了。走出學校以后,社會的門票只會越來越貴。寫了爆款文章《對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那位北大研究生,有的同學聽說他本科是三本后,直接就說,沒想到北大的生源已經這么差了。
盡管這位作者因為本科是三本,而遭人嘲笑,但他后來獲得了專業第一,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拿到了北大專項學業獎學金、院士獎學金和科學實踐創新獎學金。而人家之所以寫出這樣的文章,也是因為實力變強了,不怕袒露自己本科是三本學校的了。
一張高校文憑,未必肯定能把你送上頂峰,但卻可以讓你避免跌落谷底。都說學歷是敲門磚,但只對于普通大學是這樣,名校畢業生根本就不需要敲門。
《站著上北大》的作者甘相偉,原本只是北大的保安,后來考入北大中文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跟著優秀的人,不自覺就會用更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所以當你畢業開始找工作時,當你覺得大公司不給你機會是歧視時,那你削尖了腦袋想進大公司,是不是對小公司的歧視呢?
曾經有一個二本大學的老師,她說,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因為當你進入一所不那么優秀的學校,為了避免自己顯得“不合群”,你可能不由自主地降低了自身的標準,從而去適應這個環境。
要知道,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一生。
上名校有沒有用,從工資上就能看出,職場服務網站iPIN,在今年曾調查過高校畢業生五年后的薪酬排行榜。
清華畢業生5年后,平均薪酬達到14918元;上海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分列二三位,分別為14205元和13739元。
有些人總喜歡,拿馬云的畢業學校,也是普通學校來說事,但是全國十幾億人,只出了一個馬云。為什么要拿一個小概率事件,來以偏概全呢?
那么,沒考上重點大學的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們,就沒有希望了嗎?
當然不是,高中時沒努力,或者運氣不好沒考上好大學,還是有出路的。其中第一個就是考研。
解決辦法①:考研
有一位朋友,在某中央媒體工作過一段時間,在工作中認識了很多專業精進的前輩,這些前輩,讓她從單純地熱愛文學,發展到非常有新聞夢想。但是因為她不是名校碩士畢業生,單位不可能給解決編制、戶口等問題。所以她才意識到,一定要考研。現在她已經開始考研了。
前面提到的《對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作者丁鵬,也正是在研究生畢業后,成為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當上了《詩刊》雜志社編輯,和《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亞軍彭敏成為了同事。所以,考研可以改變命運,一點都不虛。
解決辦法②:即使在非名校,也努力學習
努力學習,再俗套不過的話了,然而真正落實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上了大學,就開始隨心所欲了,日常生活變成了上課睡覺、下課打游戲、晚上嬉鬧、白天補覺。雖說任何學校都有這樣的學生,但是在很多重點大學,即便是在春節剛過的圖書館,也有很多在學習的。
一位“雙非”學校的老師,這樣教育學生,第一,認真學習總會有機遇;第二,勤奮工作總會有收獲。很多時候,不是讀書無用,而是自己無用,不是學校不行,而是自己不行。
Ps:
歡迎移步我的微信公眾平臺:青青FM(微信號:qqfm365),每天上午9:20都有好文章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