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凡。
是一個患了青春期精神分裂和社交恐懼的20歲男孩。也是愛奇藝里紀錄片《心理現場》第三第四集的主人公。
這在兩集,每一集二十多分鐘的紀錄片里,其實能透露的人物的心理信息已經很多很多了。
小凡的社交恐懼,起初我以為是她母親在生活里太過于管束他所致。因為在跟咨詢師的對話里,小凡就說過,她母親跟村里同齡的母親不一樣,她對他的看管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這種母親的過多侵入到兒子的個人空間的行為,我覺得跡象已經表露在小凡養魚的事情上了。
小凡用了一個大水盆養了好幾條小魚。但是他的養法,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問題的。他把一條自己喜愛的小魚,他取名叫中央臺的,單獨裝在了一個小玻璃缸里,然后再放在大水盆中央里,這樣就相當于他人為的把水盆里的其他幾條魚跟玻璃缸里的那一條魚給隔開了。
其實這樣的一種行為,是他心理疾患的一種外顯。他自己就是玻璃缸里的那一條小魚,雖然也看得見外面的世界,卻因為恐懼和害怕,自己把自己跟世界隔離了開來。
后來小凡的“中央臺”死了之后,按照咨詢師的說法,小凡這個時候對待小魚的死的處理態度和方法,就是他個人在尋找克服自己心理障礙和突破自己自我設限的最佳時機了。偏巧,小凡的母親又立馬給小凡重新買了一條小魚,并且還是放在了玻璃缸里。
小凡的母親的說辭是,不單是為了小凡開心,她自己看到魚也會開心。可是我卻看出了一身冷汗。我看出了一個母親對待兒子的控制欲。這一種可怕的錯誤的愛。即便小凡的母親是潛意識的,但是想想足以讓人心驚。
我以為以上那些,就是小凡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本了,等到我看完有關他的整個紀錄,我才知道我判斷是錯誤的。小凡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本來自于他父親的專制和暴力。
隨著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深入,咨詢師捕抓到了跟小凡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源。小凡的心理問題的產生跟他父親有很大的干系。
后來小凡說,他小時候父親經常打他,而他的父親又是他們那個村里的唯一一個有正式編制的教師。所以他在處理家庭的事務上往往習慣使用命令式口吻和手段。父親一打他,母親就滿村子的去找他。
小凡說他父親有個前妻,前妻因為婆媳關系受了委屈喝藥死了,前妻有三個孩子,前兩個孩子都死了,他現在的姐姐也就是前妻的女兒跟父親的脾性都是一樣的火爆,并且現在在婆家關系也不好。他說,他奶奶的脾氣跟他父親一個樣,遇到事就打就吵,一直到她自己老了,打不動,吵不動為止。
如此,大概的脈絡就清楚了。小凡從小就生活在父親的專制和暴力之下,每當他遭受到暴力之后,母親又倍加的疼惜他。在這種長期的擔驚受怕和有可逃避的情況下,等到了青春期,正逢著人際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要接觸和交往的人變得多起來的時候,他心里的自卑和擔心,一起交加,整個人就崩盤了。
片子的最后,小凡說,他生病之前是從來沒有跟父親聊過天的。這次之后,知道了問題的根結所在,他希望能跟父親有一次深入的溝通。
看到這一刻,說老實話,我是替小凡擔心的,擔心他的溝通是不成功的。小凡之所以心理問題得到緩解,是因為有外界的因素在一直干涉,咨詢師們在一步步給他施加引導和治療。而現在,作為即將要溝通的另一方,小凡的父親會在沒有外界因素的介入的情況下,能意識到自己過往幾十年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嗎?
所以我一看這個紀錄片,看這個咨詢的機構的一些具體的做法就有些失望了。他們只是在做一個單向的事情。他們以為把小凡弄清了他病根的所在,他自己就有能力去“弄藥”來治愈自己了。其實更好的辦法是,咨詢師還要介入小凡的父親那邊去做溝通,幫助疏通父子溝通之間存在的障礙。也可能是咨詢費沒給夠吧。好像他們并沒有去做這個工作。
愛奇藝的這個《心理現場》紀錄片我就看了四集,兩個案例。我的感受還是蠻深的。那就是人的心理的隱疾,從根本來說,就是愛的能量的雍滯和流向的錯位所造成的。
人們內心往往渴望得到愛和去施予愛。但很多人都不曾懂得一些章法。就像小凡的父親對待小凡的暴力,可能是他一種嚴格的愛,但是最終只會以暴力的方式去施予。?而小凡能回饋這種愛的,就是一系列的精神分裂,出現幻覺以及社交恐懼的心理疾患。
所以,真正殷實的愛,它是一種良性的能量,是溫暖的,飽滿的,充滿希望的,當然它更加重要的是能隨時流動,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