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國慶大節,沒想到被朋友家的一樁意外嚇的驚慌失措。
朋友的女兒自小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又好,幾乎是人見人夸。可就是這么一個乖孩子,卻在國慶長假的第三天,給父母留了一張紙條后離家出了。
紙條內容簡潔,卻主題鮮明:
爸爸媽媽,我實在在家呆不下去了,我真的不喜歡彈鋼琴,那種在你們聽來是美妙樂曲的聲音,在我聽來卻是噪音。對不起,我只是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夢想的繼承人,沒有義務搭上所有的課余時間去完成你們曾經未實現的夢想。現在我要去尋找和實現自己的夢想,請你們不要找我,也不要怪我。
朋友夫妻在接下來的一天一夜里,找遍了所有能找的地方,都沒有孩子的任何音訊,只得求助于警察。孩子的班主任老師聽說后,也迅速趕來,與孩子的父母做了深入交流。
班主任老師說,孩子最近變得越來越沉默,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課外活動也不愿意參加。這次學校舉行慶國慶活動,本來老師是推薦她進行鋼琴演奏的,她怎么都不愿意。老師問她理由,她猶豫了很久才說,她不喜歡彈鋼琴,可是父母總是強迫她,說彈鋼琴才是高雅的藝術行為。老師問她喜歡什么,她說她喜歡種花,她的夢想就是長大后做一個園藝師,在一間小小的花園里,種出一切自己喜歡的花。可是每次爸爸媽媽看她拿鏟子挖泥土時,都會把她的鏟子和泥土一起扔掉,并勒令她趕緊回屋彈鋼琴去,說玩這些泥巴有什么出息……
一語驚醒夢中人。
老師的話如醍醐灌頂,讓這對父母驚覺這些年給予孩子的愛太自私了。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從少女時代開始,心底里就一直潛藏著鋼琴夢,可惜那個年代家境太差,購買鋼琴和聘請老師都只能想想,無法實現。自己有了孩子后,下意識里總以為孩子也是喜歡音樂喜歡鋼琴的,總以為眼前那個漸漸長大的少女,應該是坐在明亮的窗臺前,手撫鋼琴。從沒想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是在母親的子宮里孕育,在母親的懷抱里成長,但并不代表,她的思想一定是和母親一模一樣。她每次看到女兒拿鏟子鏟泥土,種那些花花草草時,都覺得那是一個沒有夢想的孩子的頑劣行為,是在浪費時間。從來不曾意識到,孩子對于種花草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如同她自己的鋼琴夢一樣,也是神圣而高貴的。
其實小時候,我就見過這種父母將夢想強加給孩子的行為。有位鄰家伯伯是十里八鄉小有名氣的木匠,生了三個女兒后,終于盼得獨子降生。木匠伯伯堅定地認為,自己的木匠事業一定要由獨子來繼承,但是兒子的夢想卻是讀書考大學。父子倆一度為這個事情鬧到不可收拾,最后兒子一氣之下,跟著親戚去廣州打工,這一去就是許多年,直到木匠伯伯病危才回來。
可惜木匠伯伯當時沒有遇上這么一位能醍醐灌頂的班主任老師,直到臨終前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都不肯原諒這位拒絕繼承他木匠事業的兒子。父子倆的恩怨到生離死別時都不曾化解,實屬遺憾。木匠伯伯一生專心致力于木工活,因為手藝精湛而受到鄉鄰們的尊重,卻和自己的兒子慪氣多年,不曾化解。所有的旁觀者都知道,這件事是木匠伯伯太過固執,過于自私,在一個科技日益發展的社會,他的目光仍然只盯著自己的木匠事業,甚至還要將這個事業強加給兒子。
就如同很多電視劇里,富翁的兒子并不愿意繼承家族事業一樣,到無法妥協時,做子女的寧愿選擇和家庭分裂,也要去走自己喜歡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記得那次聽女兒的老師講,她去一位學生家家訪,學生的爸爸是社會上“老大”式人物。老師跟這位爸爸提到孩子的成績不太理想時,這位爸爸竟然說,他送孩子上重點高中,并不指望他能考上什么名牌大學,就是為了讓他多認識一些有出息的同學,這樣將來他長大后就會朋友多路好走。
老師徹底無語,原來做父親的送孩子上重點高中,只是為了讓孩子將來繼承他的“老大”事業打基礎。也不知道這孩子長大后,是感謝他老爸在年幼時就做的這種有意識的培養,還是怪他老爸毀了他和別的孩子一樣應有的前途。
父母與子女畢竟是兩代人,雖有血脈相連,但并不代表思想相通。或許做父母的沒有刻意將夢想強加給孩子,而下意識里,常常有意讓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不曾意識到,孩子所處的時代不同,接受的教育和社會熏染也不同,夢想自然是不同的。就像農村,父輩用鐮刀割稻谷、用手插秧的行為早已被機械所代替,做父母的總不能要求下一代仍然要學會怎么用鐮刀割稻谷用手插秧吧!
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無論什么樣的夢想都是神圣的,都值得尊重和支持。現代社會,平臺寬廣,機會眾多,為人父母者若心中還有夢,大可自己去實現,完全無需強加給孩子。孩子有孩子的思想和生活,他們會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與其讓孩子在父母的夢想里痛苦掙扎,最后鬧得不歡而散,還不如用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然后一路鼓勵和陪伴,讓他們輕松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