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復活》已經(jīng)過去接近一個星期了,中間還夾雜著讀了《大衛(wèi)科波菲爾》,所以現(xiàn)在的感受有點像是兩種情節(jié)雜糅在一起的。
總的來說,我能感受到整本書是在抨擊那個社會,因為提到很多法律制度的時候都是以很可笑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
01
一開始覺得涉及到這樣大的命題的一本書,我可能沒有辦法真正讀透,但是在讀到聶赫留朵夫的很多內心自白時,我仍然會覺得很沉重。
在知乎上看到關于這本書的評價,有一個回答說,這本書一定要在二十歲之前讀一遍,因為在進入社會這個大染缸之后就會不敢再讀這本書,不敢再回想這些年來的自己。
我一開始不理解這段話,但是在回想了一下書里的一些描寫之后,就好像有些懂了。
書里有太多關于那個社會的毫無人性的制度,還有很多在社會中爭名逐利的丑惡嘴臉,現(xiàn)在的我們讀起來,會感到很鄙棄很可笑,但是也許在我們慢慢長大并且走進社會以后,會慢慢變成當初我們討厭的那個模樣。
那時候的自己,就不會像現(xiàn)在一樣有資格對一切丑惡加以鄙棄了吧。
02
關于這本書最大的探究,也許是究竟最后喀秋莎是否還愛著聶赫留朵夫。
我覺得喀秋莎是一直愛著的,尤其在她答應西蒙松求婚時最明顯。但是相反的,聶赫留朵夫從頭到尾都沒有在喀秋莎身上施舍一點點愛情。
在西蒙松出現(xiàn)以前,我并讀不出公爵內心的真正感情,但在西蒙松對公爵坦白自己對喀秋莎的感情并表明自己打算對其求婚時,公爵的冷漠才讓我知道他所做的這一切都只是出于憐憫、同情和突然生出的責任感,這真的很可悲。
不過在那樣的條件下,公爵和喀秋莎之間的階級差異一開始就注定了這是一場悲劇吧。
03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想的最多的就是階級問題。
可能是受到我看的一些書和影視劇的影響,我之前一直覺得階級是一個蠻好的現(xiàn)象,每個人都有自己注定的人生,如果不滿足自己的人生,就盡管自己努力去改變就好了呀。
但是現(xiàn)在的我卻發(fā)現(xiàn),這種想法太天真了。有些事情是非常難去作出改變的,就像不論是小說還是現(xiàn)實中,總是有那么多出身底下的人努力改變,卻難以扛過社會施予的高壓,最后只能以不堪的姿態(tài)過完這一生。
之前我們所能看到的關于不同等級之間的差異,都是被美化過的,全部都是被擺在前排的好看的水果,而《復活》則是直接把那些放在后面的爛果子擺在我們面前。
當一個人沒有地位的時候,簡直整個世界都在和他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