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是我很多年以前就讀過的一部作品。即使后來被指抄襲,可是不得不承認(rèn),甄嬛這個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
這類寫宮廷戲的小說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戲劇色彩,歷史的味道難免淡薄了些,但透過對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描述,也能勾勒出不同的人生況味。
小說遵循了歷史的時間線,從康熙繼位寫到乾隆登基,敘述了甄嬛跌宕起伏的大半生。
初入宮的甄嬛尚還清純懵懂,對世界充滿善意,對任何人都待以真心。
那時她還相信情意,相信來日可期。
她把皇上當(dāng)作可以與之相伴廝守的夫君,她期待尋常夫妻之間的愛情。
可皇上就是皇上,非比尋常。
或許這就是后來甄嬛對皇上死心的緣由。
他可以寵著她,卻不能一心一意地待她;他可以偏愛她,卻不能沒有理由地相信她。
他是皇上,他要做到公允,他需要權(quán)衡前朝與后宮,他得穩(wěn)住這江山。
可她骨子里是有股傲氣的。
以至于小產(chǎn)后她寧愿冒著失寵的風(fēng)險也要對皇上避而不見,甚至生下朧月后便毫不留戀地出了家。
在甘露寺,以凈白為首的姑子們沒少給甄嬛苦頭吃,在這兒,甄嬛算是受盡了冷眼與折磨。
在清冷的禪房內(nèi),在佛前,在松柏掩映中,她熬過的每一個日日夜夜,都將她對皇上殘存的那一點點愛意磨得一點不剩。
在那段寂靜無聲的歲月里,果郡王允禮的出現(xiàn)算是為她非黑即白的世界里添了一點光亮。
允禮年輕,英俊,風(fēng)趣,博識,無論怎么挑,他都是最好的人選,即使是摻雜了一點亂倫的成分。
用甄嬛的話來說,這恐怕是她一生中最好的時光了。
事實確是如此,孕肚漸顯,家人落難,加之允禮已葬身滇藏的消息,幾番權(quán)衡之下,甄嬛選擇了回宮。
這次回宮和初次入宮不同,她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人和尚未出世的孩子活著。
誰能料想允禮竟活著回來了,回宮前夜他在河邊對她說,日后我能擁天下人入懷,卻不能再抱你了。
令人心顫的離別,可是他們別無選擇。
回宮后的甄嬛已經(jīng)與過去的甄嬛判若兩人,她早已諳熟宮中勾心斗角的手腕,運(yùn)用權(quán)謀保住自己的同時清除皇后及其羽翼。
自然,她一路走過來不是沒有風(fēng)險的,她肚中的孩子,她與允禮的關(guān)系等等,都多次令她身陷囹圄。她在得到一切的同時也失去了一切。
她親手為允禮倒了一杯毒酒。
在皇權(quán)的脅迫下,她沒得選。
在允禮喝下毒酒的那晚,她的心大概也死了。
皇上駕崩的那晚,甄嬛一個人守在床邊。
她說,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或許從一開始便是錯的。
皇上自然猜到了什么,甄嬛也沒打算再瞞下去,便跟皇上徹底攤了牌。皇上也沒了跳起來怒吼的力氣,只是說,朕走了以后,這天下就是你的了。
甄嬛垂下眼眸,喃喃道,我要這天下做什么,臣妾想要的,始終都沒有得到。
對于甄嬛來說,榮華富貴和身份地位都不是她所欲求的,她只想要一個人,一份情。
一生的依靠是比榮華和權(quán)位更容易得到,可偏偏她總是錯過。
就像那年除夕。
在倚梅園。
她說,愿逆風(fēng)如解意,容易莫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