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寶馬集團ReachNow在成都推出了寶馬高端電動分時租賃產品“ ReachNow Powered By EVCARD”,這項已經在歐洲、美國都已經正式運營的共享出行項目,終于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這次在成都,寶馬是與環球車享旗下的分時租賃品牌EVCARD分時租車合作的,想要使用的用戶可以借助通過EVCARD APP和來進行完成車輛預約、取車、還車、付費等一系列的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寶馬即時出行獨有的車內共享科技,用戶還能體驗一把全程無鑰匙就能正常用車。
本次投放了100輛純電動BMW i3的升級版,定價為2元/分鐘,在市場上算是比較正常的價格。不過根據寶馬給出的網點規劃建設方面的資料,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寶馬主要想服務的還是高端人士。據稱,寶馬將在2018年陸續投入使用25個配備專人服務的網點,而這些網店大多集中在政府辦公區、五星酒店、高檔住宅、大型企業和商業CBD等等,用戶需要在這些固定網點來完成取車換車的操作。可見寶馬心中的受眾究竟是哪些人。
本次寶馬的推廣也是在借助政策的東風,在不久之前,國家交通運輸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俗稱“共享汽車”發展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免押金租車模式,鼓勵人流密集區域的公共停車場為分時租賃車輛停放提供便利。因為政策認為,共享汽車可以改善用戶體驗,給城市出行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方法,實際上有助于減少車主個人購車意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來緩解城市私人汽車的保有量快速增長趨勢,以及減輕對道路和停車資源的占用壓力。這明確鼓勵了共享汽車的發展,讓各大企業們開始看好共享汽車的未來。開始積極在華布局共享汽車業務。
寶馬也開始加速了在華進行共享汽車推廣的布局,其實,早在今年8月份,寶馬就已經在沈陽投放了1500輛嶄新的藍色寶馬轎車。同時還在使用功能上做出了不少創新,對這些共享汽車做了技術升級,加入了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酒精測試、智能語音和車載WiFi等新功能,都是為了更好的為用戶進行服務。
例如,用戶想要用車時,進入車內需要經過兩人臉視頻系統和紅外線酒精測試系統進行安全檢測通過后,才可以開走。同時還有嚴密的系統監控措施,對車輛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監視到,如耗油量、剩余油量,路途長度乃至剎車次數等等,都記錄在系統中。
不同于本次在成都投放的電動汽車,沈陽的共享寶馬轎車是采用傳統的燃油動力,這也是考慮到沈陽地區的充電設備嚴重不足。收費就不像電動汽車一樣按時間收費。而是按照路程長短,資費標準是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頂。此外,寶馬共享汽車還可以在沈陽1400多家停車場的22萬個停車位免費任意停放。
但并不是只有國外的廠商最敏感,國內的廠商早就開始進行了布局:在深圳,比亞迪、中興等企業投放超過1000多輛共享汽車。上海的上汽集團與本次和寶馬合作的EVCARD合資成立公司,投放共享汽車6000多輛,在北京,TOGO、GOFUN、一度用車、北京出行、等等,已經是亂軍廝殺的局面,和之前共享單車競爭的局面頗為相似,只不過不同的是,限于汽車的成本,投放的汽車總數還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回溯歷史,真正意義上的共享汽車項目應該誕生于美國,由ZiPCAR公司于1999年上線的,當時互聯網絡雖然不發達,而用戶已經可以通過網站、電話和應用軟件進行預約取車、換車等等操作,只不過在預約取車和還車時沒有現在的手機應用那么方便,需使用待遇內嵌電子標簽的卡片來完成車牌開啟和鎖停操作。不過這種模式在美國發展的不是太好,因為美國的人均汽車擁有比例實在是太高了。
不過,目前看來在中國市場,共享汽車的未來一片光明,除了政策扶持以外,科技的應用也使得整個找車、用車和還車流程更快速便捷。對汽車的需求空間還非常大,不過競爭也開始更激烈,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融資過或者實力較強汽車的分時租賃企業已經有有40余家,車輛總數超過4萬輛且不斷攀升,并且受政策的鼓勵,其中95%以上為新能源車輛。不過,共享汽車尚處于起步階段,車輛總數規模小,存在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要想真正做好,未來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