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浙江省數字教育基地學校項目杭州專題調研會在杭州勝藍實驗小學舉行。省教育技術中心、杭州市教育技術中心,30余所基地校項目負責人,及杭州市各區縣教育技術中心項目負責人參會。
首先,莫世榮介紹了本次會議的目的在于:基地校建設應用,結合教育部科技司對浙江信息化發展的建議:深度融合和特色創新有待發掘。期望能夠通過課程建設,發揮數字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并堅持公益+市場的手段,有情懷,有收益。比如6萬有效點擊量,約有6000元的經費支持。在以后課程可以定價,付費使用。期望能夠通過互聯網+輻射全省。
基地校發言交流
接下里各個基地校發言交流了:學校建設現狀,不足,存在的困難,下一步推進措施。
現狀:
數字資源應用;學生數字化生存;
9月份動員會(生物組動員)
10月份推進會(省教研室等專家介入)邀請陳英老師培訓等
思想上很重視
資源建設
啟動建設儀式
教材和課題都在做了也都做好了
教育與技術隔離了
在上海錄制直播一小時——長河高級中學 省平臺
不足:
基地校到底干什么用,不怎么樣
互聯網+,高中主要看成績,校長不支持。
沒有專門的直播教室。
幼兒園的基地校空間面向幼兒與家長,形式目標都與中小學不同
目前建設的基地校都來源于傳統的學科強效,如何從線下學科強校變成線上學科強校,具有重大的遷移難度。
動機上變成任務
有利益可以推動各種人
需求:
經費的需要
直播的需要
微課建設的需要
應用的需要
宣傳的需要
困難:
上傳資源很困難、視頻比較大
直播課程的困難,收看的人好幾千,美術老師自己弄直播比較困難,技術人員要由校長動員好
500個微課制作經費不足:
交流太少:閉門造車,資源傳上去給誰看,寄宿學校,沒時間看
培訓太少
網站有時候上不了
不知道如何推廣,宣傳
時間不夠
幼兒園:信息技術的應用比較薄弱,沒有專門的老師推進,只能融合了。需要手把手的教。都是一個老師做,不是很精品。
名師工作室和基地建設重復建設,資源要傳2次;(不同的體系,不同的資源)
下一步:
資源的應用
微課程和直播課
同伴壓力可以促進建設
目前傳播最快的是微信
建議:
引入風投
把移動終端、電腦、平板用起來
像淘寶一樣
想法:
團隊建設也是逐利的
優質學校分享
長河高級中學——
崇文實驗學校——
方案提交技術中心,給陳瑛老師,有推廣頁面和介紹
邀請了區教研員,區教研員又邀請了區領導
省平臺技術人員協同,馬亞龍
IPad提供商支持與協同
各部門協同——學科組、科研室、信息組
平板教學,必須帶平板上去講解
領導分享
陳瑛——
如果是我們的淘寶門店:
是不是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了,這么推銷,如果平臺不能
拿出好東西,有,但還不夠精
品牌效益,精品資源系列化
名校的情懷,有公益,
經費:
設備:
90學時培訓
推薦申報基地學校有名額,優先推薦,但是只有5個學校上報,可惜啊。
怕資源拿出來盜版和侵權:好的 精品的資源可以出版的
好的資源,請基地學校的教師梳理好的資源,引用好的資源。
好東西只管聯系省中心
王會軍——
基地校是全國的創舉,目的是資源的共享
目的:深度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
形成全省及全國推廣的經驗
有幾件事強調一下:
1.更加重視基地校的建設。
2.建基地校就是開淘寶店。
3.名校也是有社會責任的。要把資源共享出來,教育扶貧、幫扶
扎實的工作:
1.要有團隊。個人檔案能走得快一點,但走不遠,當然團隊中間有核心人物
2.要有特色。在已有的基礎上,再提升,再發展,擴大影響力。
省技術中心也在做的工作:
考核通報
經費支持
90學時培訓
桐廬中學生物基地校推進
如下幾個點要明確
目標是什么?目標是什么?目標是什么?目標是什么?
對象是什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還是學生的學習進步,還是單純資源積累共享。
1.12月19號省生物教研活動
直播的技術和硬件支持(校、區縣支持)
2.有效的點擊量,有沒有好的資源
資源的下載量也作為指標
下一步:
成立團隊:學科、技術、宣傳成員、組長
建立考核和激勵機制
聯合教研室生物教研員、聯合富春高中、分水高中,支援浙江中部、南部生物薄弱學校
縣裝備中心層面的
當前不足:
縣技術中心沒有及時的跟進,不了解基地建設情況
學科精品課程比較少,比如桐廬中學就一個,沒配套的服務人組織起來,
建議:
邀請高校、省中心、公司的人支持
定期發布每個基地校的建設情況和計劃
下一步:
定期訪問跟蹤
協助基地校舉辦省教研活動
聯合教研室生物教研員、聯合富春高中、分水高中,傳媒高中
成立生物知識推廣
有效訪問量:非本校師生。——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