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書懷[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此與李白之夜泊牛渚,同一臨江書感,一則寫高曠之意,一則寫身世之感,皆氣象干云,所謂李杜文章,光燄萬丈也。 首敘江上旅夜,先言泊舟之地,次言泊舟之人,而寥寂之景已可想見。三四句言江干曉眺,句極雄挺,與李白之山隨平野盡二句,大致相似,而狀以垂湧二字則意境全換。蓋野闊則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見繁星之直垂天盡處; 用一湧字,見高浪駕空,挾月光而起伏,練字精警無匹。以下皆書懷之句,言雖善文章,而名不加顯,況兼老病,官且應休,則聲譽功名,兩無所得,飄泊一身,直與江上沙鷗相等,宜懷抱難堪矣。沙鷗句兼有超曠之意,言身在天地間,如沙鷗飄然,一無系戀。吳梅村詩“放懷天地本浮鷗”即用此意也。
?
《旅夜書懷》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離開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攜家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渝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四川忠縣)。此詩約為途中所作。
?這是杜詩五律的名篇,歷來為人稱道。《四溟詩話》評此詩'句法森嚴,'涌'字尤奇'。《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語:'通首神完氣足,氣象萬千,可當雄渾之品。' 全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以寫景展現境況和情懷,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寫“書懷”。抒發自己原有政治抱負,沒有想到卻是因為文章而得揚名四海,而宦途卻因老病而中止。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微風習習,江岸細草如絲,一只豎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駛在江上。首聯點明地點、時間和環境,烘托出一種凄涼孤寂的氛圍,這也是作者孤獨感傷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檣”,桅桿。?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從字面上看不出暮年飄泊的凄苦 ,這正是詩人的高明,實際上,老杜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 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就是這種寫法。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胸懷經濟,故云名豈以文章而著;官以論事罷,而云老病應休。立言之妙如此。”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人自嘆身世飄零,無論是身后之名,還是生前之功業,似乎都游離于他。當這種悲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飄零于茫茫天地之間的白鷗時,詩人晚年飄零、孤獨、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鑄就了。?
詩人將“細草”、“孤舟”、“沙鷗”這些景象,放置于無垠的星空平野之間,使景物之間的這種對比,自然烘托出一個獨立于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襯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獨感。?
縱觀全詩,始終有景,又始終滿含復雜的情感。景的序列,隨著詩人感情的逐步展開而自然地呈現,并且最終借助景,將感情的抒發推向高潮。大致說來,詩的前半重點寫“旅夜”之景,后半主要是“書懷”。不過,前半寫景狀物,已經融注了詩人的主觀意念;后半抒懷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詩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所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本詩的學習重點是如何借助景物的意象來烘托和抒發感情,?和寄托情懷。 本期作業為寫一首五律習作,主題是借春景抒懷,具體景物不限,情懷主旨思想也不限,韻部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