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94歲的金庸先生在香港病逝,留下的不僅僅是武俠作品,還是一個我們深愛的江湖,
讓我們少年懵懂時可以在其間快意熱血,在成年歷經艱辛時可以短暫躲藏。
只可惜,從此,笑傲江湖成絕響,人間再無俠客行。
而那些刀光劍影,快意恩仇,將成為我們這一代人永恒的記憶。
今天,讓我們循著光與影的腳步,一起重走一遍,先生創造的,那個蕩氣回腸的江湖......
《書劍恩仇錄》
1955年,30歲的查良鏞以“金庸”的筆名,開始連載《書劍恩仇錄》,從此踏上武俠小說的創作之路。
《書劍恩仇錄》也成為迄今為止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金庸小說。
1976年 鄭少秋版
“少年愛侶,情深愛極,每遭鬼神之忌,是以才子佳人多無美滿下場,反不如凡夫俗子常能白頭偕老。情不可極,剛則易折,先賢這話,確是合乎萬物之情。”
陳家洛心有抱負,溫潤如玉。身負民族大義,所以把心愛之人送給了皇帝,卻終究害了那個深愛著他的女子。
2006年喬振宇版
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在金庸迷的心中,第一美人的位置永遠都有香香公主。
當年的香港一枝花狄波拉,也是無數人魂牽夢縈的玉如意。
《碧血劍》
1956年,《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全港人人爭讀,金庸名氣大漲。
這是金庸的第二部長篇,從“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故事展開,情節跌宕起伏,國恨家仇和兒女情長相互交織。
曾經風度翩翩的“小李飛刀”,加盟本劇,變成了邪魅狂狷的“金蛇郎君”。
昔日“寶島第一美人”蕭淑慎,也演繹過何鐵手的風情萬種。
《射雕英雄傳》
《射雕英雄傳》是金庸的第一部大長篇,眾多角色次第登場,層層遞進,暗藏伏筆。
在金庸的所有作品中,《射雕英雄傳》是影響最大、讀者最喜愛的作品之一。
83版射雕是首部引入內地的金庸劇,一播出就引起轟動,成為了最早的經典武俠劇,也讓很多不知道金庸是誰的人,開始關注金庸武俠。
它也是很多90后的讀者接觸金庸的啟蒙作品,在那樣的小時候傍晚,熟悉的主題曲想起,我們就能進入那個江湖,那里有著憨厚大義的靖哥哥,和聰穎嬌俏的蓉兒。
當年翁美玲的蓉兒,嬌俏一笑,頓時春花失色。
然而翁姑娘紅顏早逝,多少人嘆惋失去了永遠的蓉兒……
《神雕俠侶》
《神雕俠侶》是金庸先生于1959—1961年間創作的武俠小說,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
當時金庸自己創辦了《明報》,但報紙銷量不佳,他于是在報紙上開始連載《神雕俠侶》,之后《明報》一路暢銷。
1983年,《神雕俠侶》在香港創造了空前的收視狂潮,也讓劉德華大紅大紫。
1995年版神雕,可能是迄今為止最經典的金庸武俠劇之一。
唇紅齒白,面冠如玉,白古時期,俊美無敵。
淑女劍與君子劍,十六年的純情守候。
小時候覺得十六年太久了,是多長的一段時間啊,長大了才了解,多少年也不過是白駒過隙,時光匆匆催人老。
金庸筆下的小龍女,貌若天仙、清麗絕俗卻是不諳世事的少女模樣。
從這一點來看,私以為劉亦菲的小龍女近乎完美。她根本不需要演,她往那里一站就是小龍女。
你瞧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倚天屠龍記》
連載完《神雕俠侶》后,《明報》已經站穩了腳跟,成為香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接著金庸開始寫《倚天屠龍記》,并用兩年時間為“射雕三部曲”劃上了圓滿句號。
2001年,TVB第三次翻拍《倚天屠龍記》。
金庸說,這個版本最讓他滿意的,就是呈現了一個與原著最貼切的趙敏。
黎姿的梨渦淺笑,艷麗張揚,像一朵盛放的玫瑰。
所以黎姿的趙敏極為傳神,霸氣又不失嬌俏的少女情態。
2003年蘇有朋主演的《倚天屠龍記》,則是大多90后的童年回憶了。
小時候覺得周芷若狠毒,長大后也懂得了了她的苦處。
“倘若我問心有愧呢?”
《雪山飛狐》
雪山飛狐的眾多版本中,最難忘的是91年臺灣版本,她用一首主題曲,就能將如今大多數的中年人們,拉回那個大雪紛飛的英雄江湖中。
那便是由羅大佑作詞譜曲的,也和臺灣作家三毛密不可分的,《追夢人》。
秋去春來紅塵中 誰在宿命里安排
冰雪不語寒夜的你 那難隱藏的光采
看我看一眼吧 莫讓紅顏守空枕
青春無悔不死 永遠的愛人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金庸的巔峰之作,從1963年開始連載,整整寫了4年。
這期間還有一段趣聞:金庸去歐洲一個月,讓倪匡暫時代筆,并囑咐他千萬別把里面的人寫死了。
倪匡不喜歡阿紫這個人物,又不能讓她死,就把她的眼睛寫瞎了。
金庸回來怒了,倪匡耍賴說: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如今昔日的“香港四大才子”只剩下了倪匡和蔡瀾,想來兩位先生想起舊事,也會覺得寂寞吧。
80年代初,TVB集中人力物力開拍《天龍八部》,這也是為什么這個版本無論是主角還是綠葉都光芒四射。
當時的黃日華還不是喬峰,而是小和尚虛竹。
1997年 ,TVB再次翻拍《天龍八部》,也叫“97版天龍”,創造了那年的亞洲收視率第一。
兩年后它引入內地,所向披靡,出現了18個地方電視臺黃金檔搶播的驚人盛況。
這么說吧,那時候你打開電視,無論哪個臺幾乎都在播這部劇。
一個時代的經典,一個集體的結晶,背后有原著的精彩故事,有拍攝團隊的精心打磨,也有演員的傳神演繹。
主題曲《難念的經》由林夕作詞、周華健演唱,歌詞和劇情完美結合。
多年后林夕說,“我再也寫不出那樣的詞了”。
吞風吻雨 葬落日 未曾彷徨
欺山趕海 踐雪徑 也未絕望
拈花把酒 偏折煞 世人情狂
憑這兩眼 與百臂 或千手不能防
天闊闊 雪漫漫 共誰同航
這沙滾滾 水皺皺 笑著浪蕩
貪歡一餉 偏教那女兒情長埋葬
《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屬于金庸后期作品,小說沒有時代背景,卻有很強的象征寓意。
徐克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里任我行對令狐沖說:
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這句臺詞,也是對原著小說的一種解讀。
英俊聰慧,瀟灑不羈,癡情忠孝……金庸小說里無數男主角的優點,似乎都能在令狐沖身上找到。
金庸曾表示,如果央視能把拍94版《三國演義》的態度來拍自己的作品,他只收一元錢版權費。
就這樣,張紀中團隊用一塊錢拿到了《笑傲江湖》的改編權,也才有了李亞鵬主演的版本。
當時在萬眾期待下,這部劇的收視率很高,央視真正把它的文化內涵拍了出來,無數不在空鏡頭一展祖國的大好河山。
比如曲洋和劉正風琴簫合奏《笑傲江湖》的鏡頭,配以名山大川做背景,意境開闊,情意悠遠。
而最讓觀眾念念不忘的,還數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林青霞的東方不敗是永遠不滅的經典,多少年后無數版本的東方教主出現,也演繹不了這一刻的瀟灑與豪邁!
滄海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記今朝
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 煙雨遙
濤浪淘盡紅塵俗事知多少
清風笑 竟惹寂寥
豪情還剩一襟晚照
《鹿鼎記》
1972年9月,金庸在完成《鹿鼎記》后決定封筆,不再創作武俠小說。
《鹿鼎記》是金庸作品中篇幅最長、出場人物最多的一部,被倪匡稱為“金庸第一書”。
上世紀80年代初,鬼馬喜劇風靡全港,梁朝偉憑借《鹿鼎記》中又痞又壞的韋小寶一炮而紅。
當時,香港坊間有句“無人不識韋小寶”,就連梁朝偉走在街上都會被人認出來:快看,韋小寶!
初出茅廬的梁朝偉,耍滑頭、拍馬屁、追女仔,把古靈精怪的韋小寶演得活靈活現。
韋小寶這個角色,梁朝偉、張衛健、周星馳、黃曉明等都演過,但很多觀眾最喜歡的,還是陳小春的版本。
小寶之前,陳小春已經憑借《古惑仔》的“山雞哥”走紅,對于表演混混、痞子的角色他最拿手不過。
聰明、圓滑、雅痞、義氣、花心……此后觀眾對陳小春的印象不是山雞,就是韋小寶。
時間也是一張濾網,是經典還是糟粕,時間是最好的答案。真正的經典,多少年后都會被人討論和懷念。
翻拍或許可以再出經典,但世上卻不會再有第二個金庸。
金庸曾在17年間里,寫了15部長篇武俠小說。
如果你把這些作品連在一起看,你會發現那是一個與歷史進程密不可分的俠義江湖,一個浪漫繽紛的金庸宇宙,它甚至比美國的漫威宇宙還要精彩。
在他的宇宙里,一個人可以選擇的道路,是沒有界限的。你可以從武當到峨眉當掌門的小跟班,華山派的大弟子也能當衡山尼姑們的掌門。你還可以像郭襄和張三豐一樣創立自己的門派。
金庸教會我們,這個世界遠比看起來的豐富復雜,充滿可能性。所謂的邊界,都是用來打破的。
昨夜,金庸先生筆下曾260次提到的,
守護的,誓死保衛的襄陽古城上,
亮起了燭光,為先生點亮前行的路。
最后,
就讓我們用楊大俠的話向先生告別吧:
“今番良晤,豪興不淺,
他日江湖相逢,
再當杯酒言歡。
咱們就此別過。”
關注【云享之家】公眾號,挖掘不一樣的時尚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