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有時候總是在后悔:為什么不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就確立自己的目標;后悔著為什么不多學學英語;后悔著為什么要浪費自己的時間睡覺吃零食刷泡沫劇……
直到我快到了大四,才真正的認識到現狀。
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要的什么,每天渾渾噩噩度日。
常常會看看周圍的人,有的出國留學,有的抓緊考研,有的四六級在手,有的實習期轉正……
我不知道周圍是否有人像我一樣:深夜的時候睡不著,翻閱著知乎微博百度回答,搜索著如下問題。
畢業后到底是考研還是工作?
公務員好考嗎,得學習多久?
不是985、211大學畢業的人就業前景如何?
……
不僅僅只有這些問題,也不僅僅只有問過APP。
我們問過專業老師,問過身邊朋友,問過父母家人,更是反復的問自己。
明明知道未來只有自己決定,還是猶豫不決,躊躇不定。
我,到底該怎么辦?
二、
如果我可以回到過去,那么我一定會告訴從前的自己:高考的結束并不是學習任務的終結,大學更不是縱情聲色的開始。
如果我可以回到過去,我一定好好學習英語,哪怕campaign和champion長得再像,我也會告訴自己:只有打贏每場戰役才能成為冠軍。
如果我可以回到過去,我一定好好學習。就算是枯燥的古詩文,記不住的傳播學……因為我知道:這樣就會少花父母的錢,他們也就不會愁給我報新東方還是買工作。
所以,特別想告訴手機屏幕前的你。盡可能的離開快手抖音,翻一翻落了灰塵的書籍;不要再刷于正的腦殘劇,去看一看王家衛和昆汀;即便沒有遠大的理想,也別當一條愛做夢的咸魚。
羊deidei(我的一個好朋友)前段時間特別迷茫,她在考公務員、考研、工作這三者猶豫不決,就像是面對三個追求者決定自己的人生大事一樣,列出其缺點優點,一一比較。
她還甚至還找了大仙算卦,和家里人反復的商量著自己的前途。
事實上卻是,父母并沒有給出什么中肯性的意見,他們只是笑著說,我希望你以后能開開心心的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她在那一瞬間突然釋懷。
她說:“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做出什么讓他們驕傲的事了。但是我找到了我人生的目標,我就是想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
三、
有的人太過盲目性,缺少自我性和選擇性。
看見別人考研,自己也想試試,卻連報考那個學校的網站都不想找。
看見別人實習,想著自己又沒什么作品,又想想也許還有別的出路。
擁有盲目性和跟風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為之付出努力與行動,沒把自己逼上絕路,背水一戰的話,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拼搏。
在這里想給大家一些建議,最近身邊迷茫的人太多了,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
考研是什么?
考研由國家考試主管部門和招生單位組織的初試和復試組成。
思想政治理論、外國語、大學數學等公共科目由全國統一命題,專業課主要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碩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培養模式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兩種。
考研的人群分兩種:一種是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躲避就業壓力,寧可多上兩年學,拿個研究生學歷就以為找工作會很輕松,所以想再上學輕松兩年;還有一種是純粹喜歡學術,特別想繼續研究自己所學專業的同學才考研。
考研的利弊?
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考研的目的就是將來找個好工作,獲得更高更好的薪資福利。
考研的優點:考研,可以暫時緩解就業壓力,避免同一時期大批量擠爆人才市場,增加就業砝碼,提高學歷,增強能力,強化專業知識,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養,認識更多有能力的人,提高就業機會;
考研的缺點:花費時間成本高,付出精力多,很難兼顧找工作;不僅會面臨考不上的風險,畢業后,一樣要面對就業壓力;增大了家庭的負擔,晚踏入社會導致獲得社會經驗的時間成本升高;更重要的是,相比較于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后轉行成本更大。
那工作……?
學科偏實踐的建議工作,這樣會積累實踐基礎。學校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走向社會參加工作。
就業優點:可以獲得收入與社會工作經驗;比研究生的可塑性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有干勁,年輕有活力;更早的接社會,更清楚的了解社會需要和發展方向。
就業缺點:本科學歷難以進入想要的企業;職業生涯可能因為學歷而受到限制;錯失應屆本科畢業考研機會,如果工作以后再考研,已被納入統考,更難以協調考研和工作。
四、
大學期間都是我們最美好的時光。花著父母的錢,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殊不知現實來的太早太快,讓人被迫成長。
無論現在的選擇是什么,只要朝著一個固定的目標去努力,就已經足夠了。問問自己的內心想要的是什么,是大起大落還是平平淡淡,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或眼光,努力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