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帥的《金錢永不眠:資本世界的暗流涌動和金融邏輯》向我們講述了資本市場的流動特性和金錢背后的邏輯。盡管作者香帥主業是一名科研人員,但是她的文字并沒有生澀難懂,也沒有羅列研究模型,而是用一種深入淺出的語言,融合武俠小說里的故事,娓娓道來。
作為半個同行,也同為科研人員,不禁對作者和此書有一種崇拜之情。自己何時,也能夠把自己所研究的東西,用這種深入淺出的方式普及大眾,真真切切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呢?
書主要分為三卷:
第一卷是述說金融市場和證券市場的形成歷史,用香港作為引子,對比香港和大陸金融經濟發展的歷史變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香港迅速崛起,印象里那個流金歲月總是伴隨著港味,以及極大的貧富差距。歷史淵源又決定了香港與內地經濟的依存關系,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春風吹起,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也造就了內地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隨后,以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如何自救來講述 中國在經歷經濟寒冬時可以借鑒什么。開放的社會因多元化和包容性而繁榮發展,未來是不確定的,而謙卑是更好的學習。
第二卷是講述了金融市場的一些故事,例如泛亞的悲劇,光大證券的816事件,三一集團在美國的官司,寶能并購萬科事件。透過這些故事,無不折射出中國特色金融市場的獨特性。證監會和銀監會監管分割帶來了監管套利,地方政府GDP錦標賽帶來了隱形擔保,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帶來了老鼠倉和虛假報表,行政快速去杠桿帶來失控的杠桿……這些歷史事件其實給我們、給監管部門都帶來反思。金融市場有它自身的運行邏輯,國家意志不能代替市場規律。
第三卷是對金融學的一些知識進行科普,講述人們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進行資源跨期配置,做出投融資決策。在金融學研究中,有很多復雜的概念、模型和公式,而作者用例子和淺顯的語言加以解釋。譬如,A股市場的“噪音交易者風險”,期權和存款保險制度,并用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非常形象地解釋了何為資產證券化。
金融的背后是真實的生活,我們不能抗拒學習和了解金融知識。在結語處作者也說道,生活在現代生活中的我們,不管是主動或者是被動,其實都被“金融”或者說“金融市場”緊緊地綁定,不可分割。生活中每一個場景都和“金融”有著千絲萬縷地聯系。
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內在規律,而我們要做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大道至簡,盡管我們可以用諸多復雜的金融模型來刻畫金融市場,但最終我們還是要從實踐中去總結,歷史如果只是歷史,那必將重演。
金錢永不眠,而金融的創新也不可能會停止。無知才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我們需要時刻保持危機感,不斷學習成長,把握金錢背后的規律,在未來,不給任何被拋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