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昨日我才把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看完,對于本身就不賣座的文藝片,多了像我這樣的觀眾,影片不虧本也難啊。
之前讀過蕭紅的文字,總是自覺地意識到悲從中來,這個讓我覺得要調整好心情才能再接觸關于蕭紅的一切。
我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沉思,確定我是頂著空白的腦袋和沉靜的心緒才能細細地品味《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講述的蕭紅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可惜只有九年的時間。九年的生活是逃離和被棄兩個詞組成,逃離家庭卻被汪恩甲棄于旅館,逃離了旅館卻被蕭軍棄于西安,逃離了蕭軍的婚姻卻被端木蕻良棄于香港。
聯想到五四時期有很多像蕭紅這樣的“娜娜出走”,有的是魯迅《傷逝》的子君又返回了封建家庭,有的是勇敢地走出去投身于革命,如丁玲;有的是在戰亂的年代到處漂泊,蕭紅的命運就是一個參照。
愛情是文學的主題,文學是愛情的表達方式之一。
但對于蕭紅來說,文學是主題,愛情是表達文學一種方式。
蕭紅最奇葩的事是兩次懷著別人的孩子結婚,第一次是懷著汪恩甲的孩子與蕭軍結婚,第二次是懷著蕭軍的孩子與端木蕻良結婚。病逝前的最后人生時光,在身邊卻是不太熟識的駱賓基。
我很自私地認為蕭紅最愛的人是蕭軍,粗獷的蕭軍對蕭紅的保護和照顧是蕭紅所渴求的愛情方式,即使蕭軍出軌和出手打她,若不是蕭軍執意要去延安蕭紅是不會離開他。
最明顯的對比是端木蕻良。在只有一張船票的情況下,蕭紅讓端木蕻良先走。在香港要突圍時,蕭紅也讓端木蕻良先走。蕭紅兩次把端木蕻良從身邊趕走,除了端木蕻良本身的懦弱外,對蕭紅而言他不是生命不可或缺,他的離開不會像蕭軍給她巨大的疼痛。
作為“五四”第二代女性作家,蕭紅的愛情生活在外人看來是浪漫而不知節制,可蕭紅真正的內心感受是如何的苦痛呢?我沒有想到許鞍華導演會在影片里細膩地表達蕭紅的痛苦。蕭紅寫作時把煙頭直接猛烈地摁在手肘上轉移痛苦,通過旁觀者許廣平來口述蕭紅痛苦寂寞的心境。
痛苦之于愛情是必不可少的化學劑,蕭紅的坦率讓痛苦直接地發酵了,彌散在空氣中有一股悲涼的心酸,深深地抓住了觀眾的心。
如果說蕭紅的人生里僅僅擁有愛情,那么她只是一篇文章里可有可無的一筆而已。
真正讓蕭紅為大家熟知并有興趣研究她的生活是她的文學天才。她的文章不曾有人教,詩不像詩,小說不像小說,蕭紅卻說:“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小說。”在這樣理念的促使下,她寫了《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等重要的名篇。在影片里我們用眼睛在看著蕭紅的生活,而不斷插入的旁白是蕭紅的文字,種種回憶與心緒,我們可以敞開心靈去感受她筆下的世界。
坦率地說,我會因為蕭紅的悲苦而心里難受,但對于生活的選擇我對她投了反對票。
相比之下,難能可貴的是在影片里沒有滲透任何人對蕭紅的態度和評價,就是圍繞著蕭紅為主軸,通過她周圍的人來講述處于創作黃金時期的蕭紅的生活,比較接近真實的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