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描述的是阿富汗在1973年政變發生前人們生活以及政變發生后人們的生活,主角阿米爾和哈桑是喝著同一個乳母的奶長大的兩個人。
阿米爾的母親因生他而去世,哈桑母親生下他就跟著別人跑了,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兒子,哈桑他們是扎哈拉族,在阿富汗主要是由普什圖族統治,所以他們種族之間存在著不平等待遇,就像以前的黑奴一樣,扎哈拉族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阿米爾的爸爸和阿里都說喝著同一個人的奶的兩個人就是兄弟。
故事到后面戲劇化的發展為哈桑和阿米爾竟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們是真正的兄弟,阿米爾的父親睡了他從小玩伴阿里的老婆,而阿里卻在哈桑出生后繼續在這里生活,直到后面哈桑受到傷害才離開這個家。
阿米爾和哈桑同父異母,但是阿米爾擁有他爸爸所能夠擁有的財富與地位,哈桑卻只能像仆人一樣操勞生活,這里面的爸爸又不能像對阿米爾一樣表達自己對哈桑的父愛,所以對哈桑他是很包容,而對阿米爾很嚴格,阿米爾總會因為得到父愛做一些傷害哈桑的事情,哈桑是真正的愛著阿米爾,里面最經典的就是“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可以為了阿米爾無私奉獻,最后阿米爾為了索拉博無私奉獻,索拉博是哈桑的孩子,因為塔利班人失去父母。本書總共有幾個要點,人性的懦弱,人性的奉獻,人性的自我救贖。
人性的懦弱表現在阿米爾的膽小怕事,書中的阿塞夫是一個強硬而且人性從小有點兒扭曲,在阿米爾贏得風箏大賽的那天,阿塞夫為了報復哈桑用彈弓打了他的眼睛,阿塞夫對哈桑進行了性侵。
在哈桑受到性侵的時候阿米爾并沒有挺身而出,因為他害怕阿塞夫,他也不敢為哈桑出頭,他在心里那時候并沒有把哈桑當做是朋友,因為他總是在沒有人陪他玩兒的時候才會跟哈桑一起玩兒,他自己也有受到周圍的影響,有點兒看不起扎哈拉人,哈桑和阿米爾的友誼有時候是不對等的,哈桑能夠跨越種族,而阿米爾不能跨越種族。
? ?
人性的奉獻,哈桑在性侵過后并沒有抱怨阿米爾,依舊待阿米爾如初,想要和他從新開始友誼,但是阿米爾內心已經有了隔閡,他害怕看哈桑,也害怕去想哈桑所經歷的,在他生日那天他將錢和手表放在了哈桑的墊子下面,誣陷哈桑偷了他的禮物,沒想到哈桑沒有一點兒猶豫的承認自己偷了東西。
哈桑為了阿米爾又一次承認,哈桑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愿意為阿米爾付出,因為哈桑是真的愛阿米爾,從哈桑出生叫的第一個名字是阿米爾時就已經注定哈桑會為了阿米爾犧牲自己的生命。
阿米爾以為父親會趕走他們,但是沒想到父親竟然能原諒哈桑,但是阿里堅持離開,阿里作為哈桑的父親無私的保護他的孩子。其實阿里對阿米爾的父親也是真的奉獻,自己的老婆被老爺睡了依舊能夠在這座房子里奉獻,而且沒有怨言的養著他們的孩子,也為了老爺的聲望不說出任何一個字,因為在阿富汗名聲很重要,男的注重的是地位以及名望,當時老爺在當地屬于名望之族,如果事情傳出去對他的聲望很不好,所以阿里為他,千千萬萬遍。
其實在阿富汗男女對待存在差距,女性永遠處于一種低下地位,人們對于男女存在雙重標準,男性在外面有幾個女的叫風流,沒有人會過問,也沒有人會在意。
女的在外面有男人就會到處瘋傳,尤其是如果沒有提親的女性在這方面有越格就不會有人上門提親,而且他如果和男人講話別人就會覺得是女人在勾引男人。
從阿米爾妻子索拉雅就是例子,因為十七歲跟著一個男的私奔過,到了美國還是有人在背后議論她,說她不純潔,阿富汗人不管跨越地點還是時間人們依舊會記得這個女的怎樣,不會記得這個男的怎樣,雙重對待在阿富汗比較嚴重。
哈桑的死間接是因為阿米爾,雖然殺死他們的是塔利班,哈桑因為盜竊事件發生后哈桑和阿里已經離開了喀布爾,阿里因為一次轟炸死了,哈桑結婚而且已經在鄉村有了自己的房子和生活,阿米爾和他父親則在戰爭爆發中去了美國生活,阿米爾父親把房子留給拉辛汗居住。
拉辛汗因為一個人守著阿米爾他們的房子感覺到孤獨寂寞,所以想找哈桑回去陪他一起生活,哈桑剛開始是拒絕的,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鄉村的生活,但是在哈桑得知了阿米爾父親去世的時候,第二天哈桑答應了回到喀布爾,他們在喀布爾過了幾年的幸福生活,但是最終塔利班改變了這一切,塔利班為了得到大房子說他們是小偷,就這樣他們被哈桑和他的妻子被塔利班用槍打死在街頭。
哈桑因為想著阿米爾回到了喀布爾,也在他出生的地方失去生命,就像哈桑對阿米爾說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跨越了種族,跨越了自我,對他的玩伴一如既往的付出奉獻,這也是人性中的愛,阿米爾自己也知道這個世界沒有能在像哈桑一樣愛自己的人了。
人性的自我救贖,主要從阿米爾和他父親兩個人的行為能感受到救贖的過程。
阿米爾父親因為睡了阿里的老婆,而且阿里幫自己隱瞞事實,他對阿里和哈桑很好,哈桑因為出生就是兔唇,他請了外科整容醫生幫哈桑治理,他修恤孤院,幫助窮人,因為他有一個兒子處在貧困階級,但是自己又不能光明正大接收這個兒子,內心的糾結與愧疚讓自己不斷的積德行善,當一個人的罪行導致他去行善就是一種救贖,是一種內心的救贖。
阿米爾的自我救贖在拉辛汗叫他回國,他回國得知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哈桑被塔利班打死,他的兒子索拉博還在孤兒院,拉辛汗要求他去找到索拉博,內心掙扎的阿米爾決定去找索拉博,整個過程是曲折的。
索拉博被送到了塔利班組織里當一個舞童,而且還受著他們的性侵,這個塔利班組織的頭目巧合的是阿塞夫,正是以前性侵過哈桑的那個阿塞夫,為了索拉博,為了哈桑,為了自己,阿米爾和阿塞夫為了以前的恩怨做一個了斷,阿米爾被阿塞夫暴打,看著阿米爾快被打死,索拉博拿起彈弓挺身而出,他繼承了哈桑的勇敢,他打到了阿塞夫的眼睛,這樣他們才離開了那個恐怖的塔利班。
阿米爾要收養索拉博,但是跨國收養以及現在阿富汗戰爭未散,收養成了一個問題,阿米爾曾經承諾過不會把索拉博再次送到孤兒院,索拉博深信不疑。
但是因為原因手續原因要暫時把索拉博送到孤兒院,索拉博就在這晚選擇了自殺,可以想象一個孩子寧愿死亡也不愿意回到以前的生活,對于一個堅強能夠忍受性侵活著的孩子是什么樣的生活讓他選擇死亡。
所以對于一個孩子不要給他希望又給他失望,因為在戰爭年代他受不了這種殘酷。但是索拉博被搶救過來,被帶到了美國生活,但是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難讓他釋懷,一次玩兒風箏的過程中,他稍微開始釋懷,他喜愛的風箏,能敏感的找到風箏飄落的方向,和他父親哈桑一樣,總是能很準確的找到風箏的位置。阿米爾現在能像哈桑為了他一樣為索拉博追風箏。阿米爾能夠為他,千千萬萬遍。
故事充滿著曲折與轉折,阿米爾在故事中沒有自己的孩子,這就是為什么后面收養了索拉博能夠為他付出所有,這也是作者埋下伏筆,當別人為你付出的時候你也有為別人付出的時候。
不管是在戰爭年底還是在和平年代,其實每個人都有著人性最基礎的,只是在最艱難的戰爭時代表現的最明顯,人們的自私自利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不信任。
現在社會也是差不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已經被金錢利益所蒙蔽,人們相互汲取著對方的價值,人無完人,也沒有絕對好人和壞人,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社會為何如此多的人想要一夜之間成為暴發戶或者一夜成名,人們在這個前行的過程中缺少了腳踏實地,不知道做什么就盲目跟從,其實追風箏的人就是在告訴我們欠下的始終要還,不管是以哪種方式都要贖罪。
人生就是在犯下罪行過后不斷贖罪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