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在那個遠離大城市的偏僻鄉村,我度過了自己快樂的童年。我們的童年記憶是多彩和美妙的,雖然那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沒有玩具也沒有禮物,但我們依然可以編織歡樂。
在我小時候,村里人口不算少,當時還沒有人進城打工。平均每家至少有兩個小孩,學齡前的孩子們,基本上都是大一點的帶著弟弟妹妹,滿村里瘋玩。攀墻、上樹、爬柴垛、和泥玩土……一天到晚弄得衣服上全是土,還樂不思蜀。
童年的游戲有很多種,雖然整天是在土里摸爬滾打,但是那也帶給我們無限的歡樂。有很多游戲,其實大江南北的人都玩,只是由于地域和風俗的不同,被改編成更具地方特色的游戲了。我在這里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童年時玩過的部分游戲,順便緬懷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
(一)踢毛毽
每到冬天,我們這些草原上長大的孩子們都衷情于踢毛毽的游戲。毛毽子是用一塊兒熟好的羊皮包上幾枚大小相同的銅錢,再縫制而成的。在我的家鄉內蒙古,最不缺的就是羊的副產品了。我們通常要挑那些毛又白又長的做皮襖的邊角料做毽子,剪下一個圓片,確保足夠蓋上幾枚銅錢。首先要將銅錢用厚實的布包起來并縫線固定形狀,有點像做包子,然后把“包子”捏口部修剪整齊。這時將提前剪好的羊皮拿來,羊毛朝向外面,蓋在“包子”上方,順著其圓周的邊緣,與布料緊緊地用針線繃上,一個羊毛毽子便制作好了。把它放在炕席底下壓平,再用梳子將羊毛梳理得又長又直,整整齊齊,就可以出去炫耀和比試了。
那個時候,村里的孩子都踢羊毛毽子。銅錢的重量、羊毛的長短、縫制的水平都會影響毽子的質量。我們往往會選擇村子里最熱鬧、最開闊的地方玩踢毽子的游戲。因為那里參與游戲的人多,圍觀的人也多,玩得最有意思。踢毽子的規則大概是分單個比賽和團隊比賽,看誰踢得數量多或者規定動作誰最先完成。踢毽子的運作按照接觸毽子的部位可以概括為幾種,用腳內側踢,用腳外側踢,用腳背踢,用腳底踢。按動作花樣也可以分單腳踢,雙腳踢,腳不落地踢,以及從身后踢(也稱為打鼓)。冬天是最適合踢毽子的季節,我們穿著自家做的條絨棉鞋,鞋幫厚厚的,羊毛毽子里裹著的銅錢發出凌空的脆響,雪白的毽子在我們的腳上自由翻飛。歡笑聲總是不絕于耳,在寒冷的北方,這別有特點的游戲讓我們絲毫不覺得冷,只要踢上一會兒功夫,周身上下便是熱血沸騰。我們常常玩得廢寢忘食,直到大人們找了過來,才不得不解散,各自戀戀不舍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