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叫湯靜波的網友給我留言:
請教,做了個定投組合,計劃每月投1-2.5萬(看指數變化情況增減),但是過程中發現什么都想兼顧,即使是現在選了16支的情況下,還在想加入基本面5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還想加一個景順長城能源基建混合,真是不知道如何取舍,求指導!
這位朋友一共購置了16只基金,我看了好幾次都記不住,不知道這位朋友自己能否全部記住呢?
是的,有點多啦!
雖然我們常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顯然,很多人都誤會了這句話的意思了。
雞蛋可以放在不同風險的投資品上,1/4放在貨幣基金、1/4放在權益性基金、1/4放在網貸、1/4放在股票。但是在某個同類型投資品種中,不要過于分散。
為什么?
首先,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是全職投資客,除開工作、人際花費的時間和心血,剩下還有多少注意力能放在投資上?
投資基金,必須要時刻關注它們的業績表現、持倉變化、投資風格變化、基金經理變化情況、是否達成盈利目標。
算一比簡單的賬,如果一只基金的這5方面需要5min×5=25min進行觀察、記錄、做決策、調倉,那么16只基金就需要25min×16=400min≈6.7h,每個月至少得做一次功課吧,也就是說,每個月我們至少要集中花6.7小時的時間來做這件事。
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算法,實際情況卻是大家在面對大量的基金時,根本就無暇顧及,虧損以后看著煩,要么干脆不看了,要么就斬倉。
其次,基金本身就是一籃子股票的組合,專業的基金經理已經在自己的投資風格下,通過配置不同的股票來分散風險了。
我們只需要在這些基金中找出風格不同的幾只優秀的基金就夠了,不必看什么基金好就買一點。一只好基年化5.8%,另一只好基年化6%,那就買集中買其中一只不就行了。話很糙,道理是這樣。
晨星公司曾做過一個假設的投資組合:基金個數從1到30只不等,同時更換組合中的基金品種,然后分別計算每個組合5年的標準差。
實驗結果:1只基金的組合的波動率最大,每增加一只基金就可以明顯改善波動程度,但當組合增加到7只基金以后,波動程度和基金增加就沒有必然聯系了。
因此,我建議大家的基金組合最好不要超過7只,這位朋友的基金個數至少要減一大半下來才行。
先看指數基金
先說指數基金,他一共選了9只指數基金,分別為紅利指數、上證50、證券公司指數、創業板、淘金100、恒生ETF、恒生龍頭指數、創業板、中證500、滬深300。
其中中證500和滬深300就不說了,想定投的就可以開始定投。那么其他幾個指數有沒有必要投那么多呢?
剛剛說了,基金組合選幾只風格不同的就行了,那這幾只指數基金的風格是否有相同呢?
我把這些指數的成分股都集合起來,然后看了看,除了淘金100和創業板指,其他指數,包括這位朋友還想加入的基本面50指數,都有著高度重合性。
華寶標普紅利指數和華夏上證50AH屬于新基金,建議暫時pass掉;匯豐晉信恒生龍頭和易方達恒生ETF中,建議二擇一;另外招商證券指數保持中性態度,個人不建議定投主題型窄基,包括基建類基金,如果實在看好某個板塊,可以一次性投資。
還有兩個,淘金100和創業板指,創業板大家很熟悉了,可以用來定投,那淘金100是個什么指數呢?
它的來頭不小,是全球首只電商大數據指數。簡單來說,是根據支付寶海量的消費數據,例如買賣家數量、商品價格、成交量等,對行業景氣程度、未來利潤變化進行預測,從而引領投資的指數。
比方說,白酒在某年的網絡銷售額大幅下跌,從而導致該年4季度的股票大幅度下跌。電商的數據很早就能預測這一結果。
總體來說,這只指數基金的走勢還算穩定,特別是最近三個月。隨著電商越來越普及,這個指數對于實體經濟預測的準確度就越高,可以說是一只比較有潛力的指數,建議投資。
接著分析主動型基金
首先,華泰柏瑞量化創優混合、華泰柏瑞量化增強混合的基金經理都是田漢卿女士,而且都是量化基金,因此在風格上會有雷同,可以去掉華泰柏瑞量化創優混合,因為這只基金實在是太新了,今年5月才成立的。
國泰中小盤成長混合和申萬量化小盤,這兩只都是比較優秀的中小成長風格的基金,國泰資格更老一點,申萬的也不弱,但兩者風格上有一定的重疊,建議二擇一。
嘉實滬港深從去年成立以來,業績一直穩穩向上,可以適當定投。另外,富國中國這只QDII也還可以,如是定投的話,小心風險。最后,匯豐晉信雙核也是一只很優秀的基金,股票配置上偏大盤價值型。
所以,我的建議是至少去掉這幾個,其他的根據自身情況,再酌情去掉兩三個。
總結:基金組合不在數量,而在質量;質量相同,則看風格;風格相同,二中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