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佩服古人的智慧,可以根據晝夜交替、四季變化來將一年劃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對應每個節氣,都有各自的詩詞俗語規律來提醒古時候的人們應該做什么了,像是地域不同,人們的作息、飲食習慣、田間勞作等等都有差異,節氣變化,是對大自然更加真實的寫照,有時四季的分界線可能區分的不是太明顯,但到了哪個節氣,卻是格外分明。
深秋時分,尤其是北方的秋,層次感明顯。大自然是個天然的過濾器,濾掉那些淺淡艷麗的顏色,剩在底層地板上的就是加深的油彩,沒有了水分的葉子開始慢慢變得枯黃,直到某天刮起蕭瑟的秋風,將葉子與樹干分離,隨著旋渦狀的旋風,飄飄灑灑,奔向蒼茫。初秋的風使人感到秋高氣爽,帶走夏天的喧囂,而這深秋的風,卻在加速冷空氣的流動與碰撞,寒氣油然而生。脫去枝干茂密的衣裳,輕裝上陣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初冬,這時的風穿過耳畔,好像在耳語著告訴行人們注意添衣保暖,天氣真的轉涼,釋放冷的小信號,希望來來往往的行人們能夠接收到。
秋雨是深秋不可忽略的一角。沒有了夏日的來勢洶洶,卻也是下的綿綿絮長,越下越涼,仿佛需要一杯燒酒下肚,才能緩解這潮氣,退卻寒意。陰郁的天空,使得空氣有些沉悶,猛地吸一口氣,冷意瞬間傳遍全身,使人有些蜷縮。一場秋雨一場寒,給秋天增添了特別的味道。秋雨又見一簾幽夢,不知打醒誰的夢中人,雨滴絲絲伴奏,不知為誰輾轉難眠,只愿心事化雨共纏綿。
秋夜,時間在慢慢延長,黑比白占了上風,使得天亮的越來越晚。夜里沒有了蟬鳴蟲叫,一切是那樣安靜和諧。收獲完田地的父老鄉親,相互談論著今年的收成,終于可以歇一歇了,準備過冬。
深秋,伴隨著秋天最后一個節氣霜降到來。路邊的水坑在清晨結起一層薄薄的冰,路兩旁的植被無精打采的上妝一層淺霜,人們穿得衣服也變得有些厚重感。候鳥南遷,蛙蛇裝備冬眠。
我們都在忙碌著,送走秋天,迎來冬天。